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9-09-18 05:15:00

民粹運動的根源

分享:

近來官媒向香港地產商展開國家級輿論攻勢,強調必須解決房屋問題、批評「既得利益集團」阻礙港府拓地建屋。此舉固然有轉移視線之嫌,但無疑房屋問題和「地產霸權」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最主要的深層次矛盾─官媒雖是簡單歸因,但實際上「霸權」的性質早已改變,繼而就連民眾訴求,以至抗爭運動的性質亦隨之改變。
 

以前人們都傾向將香港房屋問題與政制問題分開看待,但後來發現政治寡頭力量與經濟寡頭力量早就連成一氣,形成「政商霸權」,使人們感到經濟貧困和政治權利被剝奪兩者是一種惡性循環。因而他們也逐漸意識到發達社會裡的極端不平等,不單是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個政治問題,將經濟不平等視作政治平等原則被侵害的結果,令抗爭者普遍將政治訴求置於社會與經濟訴求之上。

與此同時,發達社會裡的主要社會力量或不滿人士亦有出現了相當的轉變:抗爭基本上已再非勞動階級之事,他們的利益早已受到工會或政府照顧,取而代之的是「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受擠壓的中產(squeezed middle)和「新窮人」(new poor)。
 

「失落的一代」泛指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年輕人,特別是具大學教育和中產的一群,因此也有「沒有未來的畢業生」之稱;受擠壓的中產主要指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中產人士,經濟危機及市場環境變化令他們「無產階級化」。至於「新窮人」則指其工作不足以保證體面地生活的人,或所謂的「在職貧窮」。

目前全球發達社會的大部分抗爭都是由這三類人組成,當中「失落的一代」人數佔最多,令他們無論在人數、功能、訴求、線上、線下都擔當着最重要的角色。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