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4-12-04 06:00:00

ABCD大頭綠衣

分享:

警察的諢名層出不窮,簡單如公X、X警、警X;複雜的如公僕、執法者、警察先生等等,但數最經典可算是童謠中「ABCD大頭綠衣,追賊唔到吹BB」中得大頭綠衣。童謠反映社會時代特徵,而警察的諢名或多或少顯示市民對警察的印象,就在香港未完全變態(此乃生物學的用字)之前。

一戰前,警察多稱為大頭綠衣,「大頭」是指包頭的錫克教警察和戴上三角形竹帽的華人警察,而「綠衣」則是他們穿着的綠色制服。香港開埠初期,首席裁判司威廉.堅受命整頓治安,由於早期警察主要來自英軍內部,他們不懂粵語和華人民情,工作未如理想,及後決定直接從印度招募警員,最初從孟買招募來的不太理想,其後改從旁遮普邦招聘錫克教徒來港當差。由於錫克教徒的宗教風俗要用頭巾包裹頭髮,所以警隊批准他們無需戴帽,因而有大頭綠衣的稱號。對於大家對大頭綠衣的觀感,童謠都說得清楚,大家的印象就是追賊唔到就吹BB。

adblk5

一戰後,香港人對警察有新叫法,即是差人,有所謂「好仔唔當差」,因為香港警察於香港開埠初期稱為「香港差役」,所以警察有差人的叫法,繼而衍生差佬差婆等稱謂。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警察開始分為ABCD四類,歐籍(主要是英國人)以A字識別;印度籍以B字識別,即是摩羅差;華籍(主要是廣東人)以C字識別。

1922年香港爆發海員大罷工,警隊人手更形緊絀,加上華籍差人不願意向同鄉下毒手,英國於是從山東威海衛(時為英國租借地)招募一班高大魁梧的山東人來港當警察。此後警隊新增山東籍一組警員,被稱為「魯警」,以D字識別,又名山東差。每個組別的代表字母均加在警員編號之前。「ABCD,大頭綠衣」便是指這四類警察。英警的地位最高,薪金較多,可晉升至管理階層。印警則次之,地位最低是華警,最高級也只不過是警長。在武器裝備上,英、印警均可攜帶槍枝,華警只獲發木棍。

歷史告訴我們做差人的從來都是打份工,由大頭綠衣、摩羅差、差人;到今天被稱為「公X、X警、警X」,性質與本質都沒有分別,都是為政權而服務。在於2014年「光明磊落暗角打鑊」的今天,「好仔唔當差」這句老生常談,確實反映了一定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