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黃哲倫創作的《Chinglish》,背景設定在擁有430萬人口的中國西南城市貴州貴陽,導演Leigh Silverman以睿智而滑稽的手法,來凸顯中、美兩地的文化差異。

我的推介:《關.愛》
有一年專程飛到紐約,為的就是觀賞百老匯歌舞劇,三天看了五個演出,第一次看這類大型演出時,心情確實很興奮。想不到多年後,在這個以美國人當道的表演藝術圈中,有了一齣以中國為背景的戲劇,更有接近三分一台詞是用中文(普通話)演出,實在是一大突破。
《Chinglish》(中式英語)是由華裔作家黃哲倫編劇,其早期作品《蝴蝶君》(M. Butterfly)於1988年在紐約百老匯舞台上出現,不單創下了777場演出、3,500萬美元票房收入的紀錄,更讓他成為史上首位(至今仍是唯一)獲得美國戲劇界最高榮譽——「東尼獎」(Tony Awards)最佳劇目的華人。
《Chinglish》講述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美國商人到貴陽經商,企圖從文化局包攬當地指示牌及標語牌英文翻譯的生意,卻意外地與女官員擦出火花。劇中走近乎「無厘頭」式喜劇風格,表面上拿很多在內地看得令人目瞪口呆的英語譯義來開玩笑,實則對中美兩地文化中的各種可笑、可恨、又可愛的特點,做了客觀而幽默的反思。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劇共有四位香港女性參與製作,包括有文化顧問李正欣、中文翻譯莊梅岩,這位才女曾四度奪得《香港舞台劇場獎》的「最佳劇本獎」,是我最欣賞的本地舞台劇編劇;女主角林真華則是在香港出生及長大的中韓混血兒,以及服裝設計蕭燕。這也可算是最多香港人參與的一齣百老匯製作,身為香港人的我們,應該感到光榮,更應該為她們喝采!
我仍未有幸看到這個演出,但據媒體報道,此劇在美國的劇評相當不錯,那是殊不簡單的成績,要知道百老匯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表演場地,不好的製作一經劣評,基本上是立即腰斬,沒半點生存空間,現在有如此好的開始,會否造就成另一個《蝴蝶君》,長演數百場之多,甚或打破紀錄,繼而衝出美國,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讓香港的觀眾有幸看到此劇?
轉過話題,在香港演藝學院25年來的培育之下,香港的舞台製作技術人員、設計師及演員等,均不乏菁英份子,香港的舞台劇製作,很多更具上佳水準,只待一個機遇,香港的舞台劇製作,便能讓更多外國人欣賞得到,衝出香港是一個機遇,西九文化區也可能是一個機遇,能否把握,則有賴有關當局的精明領導,以更果敢、更有承擔、更積極的態度,去為香港的表演事業,注入強而有力的一針,而且力度必須持之以恆。
紐約的大型百老匯歌舞劇,是紐約其中一個重要象徵,每年吸引不少遊客觀賞,單看每天在售票處排隊的人龍,你就可以知道受歡迎的程度。未知香港何時可以有這個場面出現?做到萬國來朝,成為風氣,變成焦點。西九文化區會是一個夢嗎?
Facebook: Ngai Yee Shan Jo
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ngaijo
我的推介:《關.愛》
爸爸酒醉後吐了滿地,已經在梳化上睡著了。他睡在那些黏糊糊血紅色的嘔吐物上面。
我看到一把刀子插在爸爸身上。媽媽你從廚房裡面跟我說:「快吃早餐,別管他。」
那是我在11歲以前,唯一的記憶。
15年了,我終於鼓起勇氣第一次來這兒看你。媽媽,你會告訴我嗎?你……愛我嗎?
編劇:Rona Munro
翻譯/導演:鄧偉傑
演員:黃哲希、唐寧、蔣祖曼、喬寶忠
日期:11月17至20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