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9-08-21 12:45:00

#MeToo之後

分享:
為了探究#MeToo運動對今天的香港帶來甚麼意義,平機會在剛出版的《平等點‧線‧面》夏季號期刊的封面故事裏,深入分析坊間對#MeToo的不同意見。

為了探究#MeToo運動對今天的香港帶來甚麼意義,平機會在剛出版的《平等點‧線‧面》夏季號期刊的封面故事裏,深入分析坊間對#MeToo的不同意見。

我相信大家還記得兩年前的#MeToo運動,當時香港亦有運動員在社交平台發文響應,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喚醒了社會大眾關注性騷擾問題。

這場席捲全球的運動源於性騷擾受害人在社交媒體打破沉默、尋求公道,可惜卻惹來不少網民和評論人訕笑,指運動將政治正確的概念無限上綱,有部份人甚至貶抑#MeToo如一場「獵巫」行動,嘩眾取竉。#MeToo的原意及其帶來的啟示,在一片冷嘲熱諷中漸漸變得模糊。

事隔兩年,#MeToo浪潮已逐漸退下。為了探究這場運動對今天的香港帶來甚麼意義,平機會在剛出版的《平等點‧線‧面》夏季號期刊的封面故事裏,深入分析坊間對#MeToo的不同意見。我們希望透過故事拆解關於性騷擾的迷思,並讓#MeToo重新展現它的效能,引發更多有關性別平等的討論。

我們分別邀請了平機會委員兼政策、研究及培訓專責小組及反性騷擾運動工作小組召集人蔡玉萍教授及工作小組副召集人莊耀洸律師,為大家剖析為何#MeToo會受到各種抨擊,以及當中有多少是源於誤解。此外,他們還探討如何走出困局,並借助#MeToo的影響,推動社會正視性騷擾問題。

蔡玉萍教授提到在不少性騷擾個案,騷擾者和受害人都是關係緊密,但處於權力不對等的位置,所以一旦被性騷擾,受害人在當下手足無措、不懂如何理解事件,以至事發後心情複雜、遲遲不敢舉報,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公眾不應質疑為何受害人事發時沒有反抗或多年沒有求助,藉此批評響應#MeToo的女性「不像一個受害者」。至於#MeToo以社交媒體作為申訴平台,被指鼓吹「公審」的爭議,莊耀洸律師指甚少人會貿然點名指控某人作出性騷擾或非禮行為,因為當中涉及的風險和代價甚高,若被對方告以誹謗,有機會有金錢和聲譽的損失。

Ad Block

除了封面故事,今次期刊另有兩篇專題文章,它們分別介紹了平機會就本港性敎育改革提出的建議,以及巡迴中小學、以性騷擾為題的戲劇表演。文章探討如何讓下一代從小學習互相尊重,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最新的《平等點‧線‧面》夏季號期刊已上載至平機會網頁,如欲詳細閱讀各篇文章,歡迎到以下網址:

http://www.eoc.org.hk/eoc/GraphicsFolder/InforCenter/equality_perspective/equalityperspectivelist.aspx?ParentItemID=16162&Magazine=201908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