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洞便要填補,這是一個合理的社會智慧。
在這個大原則下,沒有人會覺得於合理形勢中,處理掉那些走「法律罅」的壞缺口有問題。正因如此,中國人民銀行擬宣布,擴大存款準備金的計算基礎,以填補漏洞。
現時銀行系統中有問題?其實,是有銀行走「法律罅」。一直以來,人行調控貨幣政策,針對流通性而言,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主要手段之一。
簡單而言,人行規定了銀行,要把一定比例的存款上繳,用以控制放貸能力。當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銀行便要乖乖地上繳多點存款,減少可外借的資金,從而調節市場流動性。
就上半年而言,人行便先後6次上調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收緊銀根,可是另一邊廂,站在銀行角度,他們倒想多點把錢借出去,以增加回報。結果,由於有一些中小型銀行,他們的流動性壓力較大,所以銀行便「用計仔」避開傳統方法,以「理財產品」的名義,去吸納「投資性資金」、「保證金存款」。
由於這些非保本的投資資金,並不會計入存款準備金率中,所以銀行可以把錢收歸在表外,用這個形式繼續進行放貸活動。
若有接觸內地銀行的經驗,讀者都會知道,這樣的「法律罅理財產品」數目相當多。今次人行擴大存款準備金的計算基礎,把「保證金存款」也納入其中,無非是想填補有關漏洞,以防止銀行「陽奉陰違」,同時可加強規管銀行的表外資產。用這樣的方法,相信較傳統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更有效收緊流通性,相當高明。
既然新措施「有力」,那就是說,對於銀行來說,有關政策可能是另一輪惡夢的開始。且慢,讀者先不要太悲觀,筆者覺得,是次擴大計算基礎,影響只屬個別性。
就本港上市的9間內銀股而言,「保證金存款」比例較多的,是中小企借貸業務比重較高的民生銀行(1988)、中信銀行(998)、交通銀行(3328)及招商銀行(3968),其中又以民行佔比重最高。
就這樣的情況看到,新招數對大型銀行的影響不大,針對的只是中小型銀行。不過,由於中小型銀行,尚有6個月寬限期,可以讓他們有時間處理這些表外帳目,故估計短期衝擊未必太大。
就這個角度去想,如果投資者怕事情生變,可以避開頗受影響的民行、信行,但其他如工商銀行(1398)、中國銀行(3988)、建設銀行(939)和農業銀行(1288)等,其實不用太擔心。
反過來看,工行和農行兩間大行剛公布之業績亮麗,倒可以留意吸納。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