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生活
2020-02-25 04:30:00
日報

你的孩子有「被分享」嗎?

分享:

有一天,我帶女兒到公園玩,女兒看見一位男孩在玩跳繩,便嚷著要玩,於是女兒嘗試問男孩可否借給她玩一會兒,但是男孩一口拒絕,男孩媽媽急忙說:「你玩了這麼久了,分享給妹妹吧!」男孩扁著嘴遞過繩子,面對如此情景,我對男孩說:「如果你不想分享也是可以的呀!」
 

相信很多家長也遇過類似經歷,希望小朋友抓緊機會學會分享。在剛才的例子裡,男孩最後「被分享」,心不甘情不願地放棄自己的玩具,他意會到的並不是誠意分享,而是「分享並不快樂。」當這些不愉快經歷和印象重複發生,久而久之,小朋友會不知不覺地被這些「經歷和印象」所影響,以後凡有類似的情景出現,便自動地與「分享並不快樂」的想法掛鈎,因而影響了情緒和行為。


建立正面「經歷和印象」
因此,遇到以上情況,我們可先說出孩子想法:「你想再玩多一陣跳繩,暫時未想分享住。」並教導他們如何禮貌地提出解決方法:「你覺得有其他東西可以借給妹妹玩嗎?」當孩子願意合作時,家長可加以欣賞:「媽媽欣賞你找到可以分享給妹妹的玩具,你想到了大家都開心的解決方法。」當孩子感覺到被尊重而不是被父母凌駕時,便能建立正面的「經歷和印象」,推動孩子更多正面行為。

而故事另一位小主角也應該學習「被拒絕」或延遲滿足,當女兒「食檸檬」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欣賞你很有禮貌問哥哥,哥哥暫時還想多玩一會,你想玩哥哥的足球還是媽媽陪你玩捉迷藏?」人人也有「拒絕人」和「被拒絕」的時候,早點學習如何處理與面對,便能為孩子打好進入大世界的根基。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