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生活
2020-11-25 04:30:00
日報

兩個蘋果的故事

分享:

一位母親問她五歲的孩子:「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孩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這個孩子真自私!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母親,一定感到十分失望吧!


故事,其實未完的,看看這個故事的結局吧!那位母親本想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母親摸摸孩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甚麼要這樣做嗎?」


孩子眨眨眼睛,一臉童真:「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你吃呀!」


活了這麼多年,我們對事情總有一定的看法,常常以外在的行為去判斷對方內心的想法。


看到孩子咬了兩個蘋果,便認定他不願分享,而不知道他是在為父母挑選最好;看到孩子在溫習的時候沒有定睛望著課本,便認定孩子不夠專心,而忽略了他們努力的時刻;看到孩子與別人爭執,便認定孩子沒禮貌,而忘記了解前因後果。


有次當我幫童童溫習默書時,她突然大發脾氣,我認定她是想偷懶不願溫習,結果我氣憤得把她大罵了一頓然後離開了客廳,成績事小,態度事大呀!童童一直在大吵大鬧,但她突然說:「媽咪,對不起,我是為了自己串不到生字而難過,我是因為自己做不好才發脾氣的。」


原來,童童很想做好,只是沒有方法,我不恰當地詮釋她的行為,對她來說實在太不公平,也令我看不清楚孩子的真正想法。


故事中的母親,本可選擇立刻指出孩子的「錯」,便完成了「孩子必須分享」這一課的教導及示範。可是育兒路從沒有捷徑,付出時間陪伴,付出時間聆聽,溝通、等候、耐性,缺一不可。文中的母親選擇忍著傷心,聆聽孩子的想法,換來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在育兒路上,我們有否給孩子一個表達想法的機會,還是總以成人的角度在一瞬間對孩子的行為下了判詞?

Ad Block


傾聽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可幸的是,我們有學習傾聽的能力。希望這個故事能給大家一點提醒,也能給大家一點安慰。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