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8-08-15 06:00:00

看了,便再也忘不了(下)

分享:

 

續上回,在我渺小人生的不同階段影響了我,入血入骨入心入肺仲入埋大小腸的電影。點只10齣。

 

關錦鵬《地下情》(1986)
那一年,香港人只知道Mark哥而不知道藍振強。藍振強,奉命調查一宗兇案,但他不關心誰是兇手,只管看著死者生前那班朋友怎樣浪費生命。邱剛健和黎傑的文本關錦鵬的鏡頭,80年代盛世下的虛無香港。


蔡明亮《愛情萬歲》(1994)
當同一年的《東邪西毒》用上大量對白獨白(和配樂)交代一班古代俠客的感情糾結,《愛情萬歲》卻用靜默和一連串本能行為,呈現兩男一女在90年代台北的無邊寂寥。


Francis Ford Coppola《Apocalypse Now》(1979)
今時今日大場面再沒有意義,畢竟講到尾都只是一場CG的充分利用。哥普拉在那個還沒有CG的年代拍出真正大場面,既還原了戰爭之殘酷,也呈現了人類破壞本能——戰爭是會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尤其在華格納《Ride of the Valkyries》伴奏下。但哥普拉真正要說的是:非理性的戰爭,怎樣扭曲蠶食本應理性的心。動用最偉大的場面,呈現最幽微的內心。


David Lynch
《Mulholland Drive》(2001)

心是甚麼?是不可為人所知的Mental State?還是可被科學認知的Brain State?David Lynch卻指出,可以是一場夢,一場連當事人都不願睡醒的夢。不像Nolan,David Lynch懶得幫你把夢境井然劃分,甚至連邊忽是現實邊忽是夢都沒有講清講楚,而你看在眼裡,就只是一個在現實中毫不完美的女子Diane,追逐著一個完美的夢。最迷離又最迷人的電影。

Ad Block


Wim Wenders《Paris, Texas》(1984)
David Lynch安排Diane在夢裡追逐,Wim Wenders則安排Travis在美國公路追逐——但追逐甚麼?連Travis本人都未必知道。當他回到文明,卻又帶著兒子重回公路,尋找冇見多年的妻子……美國的公路德州的荒漠,在這名德國導演眼裡,是心靈的浪蕩場所。一齣我睇了接近一百次的電影,其中有八十次,肯定是為了睇Nastassja Kinski。


David Fincher《Fight Club》(1999)
原著寫得支離破碎,佩服David Fincher竟能拍成一齣充滿挑釁的電影——挑釁商業社會鼓吹的主流價值、挑釁資本主義奉行的行為秩序,以及挑釁食緊Popcorn飲緊汽水一心諗住睇場娛樂盛宴的你——原來你已經被異化到一個連你都認不清自己的地步。你日日營營役役建構的人生,根本不是真正的人生。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