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角度看肝臟健康
一談到中醫的「肝」,不少人會感到摸不著頭腦,皆因我們對肝臟的認識多來自西醫的解剖學理論,而中醫在五行臟腑學說下對「肝」的理解則大有不同。中醫的「肝」是一系列生理機能的統稱,涵蓋範圍更廣,不僅包括西醫所指的肝臟在消化、排毒和代謝方面的功能,更強調人體氣血調節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肝主疏泄,主藏血,因此,若氣機不暢,往往與肝臟功能有關;同時,血虛也會牽連肝的健康。
此外,基於中醫經絡理論,肝臟的健康狀況會影響與之相連的經絡部位,比如甲狀腺、乳房、胸脅及婦女生理期等。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當身體某些部位出現疼痛,而該部位恰巧為肝經經過之處時,便會將這些症狀與肝臟問題聯繫起來,例如偏頭痛、肋間疼痛、腹股溝疼痛等。
隨著現代醫學對癌症認識的深化,特別是對肝癌的防治愈來愈受到重視,目前已清楚知道乙型肝炎病毒(乙肝)和酒精濫用是肝癌的重要高危因素。研究指出,約80%的肝癌病例與乙肝感染有關。乙肝患者的肝癌發生率比非感染者高出約200倍。而長期大量飲酒會促使肝硬化,進一步增加肝癌風險。由此可見,戒酒和控制乙肝感染是預防肝癌的關鍵策略。
那麼,中醫能否通過調養肝臟來預防肝癌呢?國內一項針對151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研究發現,肝癌患者多見的中醫體質主要是氣虛質、陽虛質和濕熱質三類。這表明,通過中藥調理這些偏頗體質,改善身體的內環境,對肝癌的預防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李天嵐

註冊中醫師李天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