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大腸癌個案不斷上升,在最新的2011年統計中,已超越肺癌而成為本港頭號癌病,當年共錄得新症4,450宗,致命率亦排名第二,有1,904宗。相反,大腸癌發病率一向高企的美國,過去十年的新症個案卻以每年3%的速度不斷下降;死亡率亦以相若的速度降低,近年已由頭號殺手降至第三號致命癌病。
為甚麼港美兩地之間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大腸癌的發病率和高脂多肉的飲食習慣有關,這是否因美國人近年飲食較之前健康了呢?美國專家說:「我們大腸癌發病率急降相信是和推動大腸癌普查有關,其中65歲以上的長者腸癌下降率尤其明顯,因他們較易獲保險資助。」
專家又補充指,雖然大腸癌普查可以利用大便隱血檢驗或大腸內窺鏡,但大便隱血檢驗只能及早偵測腸癌,卻不能如大腸鏡般能預防腸癌,因為只有大腸鏡可將大腸內壁的息肉切除,令它便沒有機會日復演變為腸癌!美國的統計顯示,50至75人士的大腸鏡普查率,已由2000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55%。
香港防癌會也建議,年屆50歲人士,便應考慮定期進行大腸癌普查。政府最新的施政報告也提出資助高風險群組進行篩查,不過會將先導計劃目標群組定為65歲以上,以測試計劃負荷。有能力負擔的朋友,為健康着想,還是自己及早安排大腸鏡吧!
作者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