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5-04-20 06:55:00

性格「奀皮」,還是ADHD?

分享:

隨著近年醫療教育的普及,不少家長都對子女的情緒健康非常關注,當中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可說是其中一個「熱門」議題。當看到自己的小孩彷彿「坐唔定,話唔聽」,以至上課時因不專心聽講而被師長責罰,除了檢討自己的管教方式外,一些父母開始擔心,究竟子女是否患上ADHD?

事實上,評估兒童是否患上ADHD,主要靠精神科醫生綜合臨床觀察兒童表現、加上家長及校方的意見而作診斷,家長可將子女與同齡兒童作比較,觀察他們在社交、學習及集中力等不同範疇上的表現,是否有較大落差,在需要時及早安排他們接受醫生檢查。臨床上,許多兒童個案都是在升讀小學後,因課堂對他們的要求增加(如要留心聽課、按老師指示每日交功課等),令他們的過度活躍或專注力不足徵狀逐漸明顯化。

曾遇過一些家長,在發覺子女出現ADHD的徵狀後,希望「低調處理」不通知校方,避免孩子被標籤化或邊緣化;但從醫生的經驗所得,治療及跟進兒童ADHD個案,需要家長、校方、醫生及病童本身的多方面配合,校方若能早日得悉有學生患ADHD,在配套上亦能及早作出應對,對兒童的學習及成長帶來的幫助較大。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