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藥物是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最常用的藥物包括:
1. 抗生素
上周已提過,抗生素是初期治療的一線藥物,會試一試有沒有效果,用意是萬一有些未檢測到的細菌存在,可以先予處理。
病人服用2至4星期抗生素後,只在臨床症狀有減輕時,才會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
2. α受體阻斷藥(Alpha Blocker)
這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下尿路症狀和疼痛,因而成為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藥物。在服藥後,病人會減少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和尿痛等症狀,原因是此藥能鬆弛前列腺和膀胱出口部位的平滑肌。
α受體阻斷劑的療程,建議至少為8至12周,期間需要注意有沒有引起不良反應,尤其是低血壓,包括轉換姿勢時出現的體位性低血壓,以及暈厥、乏力、嗜睡,和口乾、鼻塞等。病人也可能出現心跳過速、心悸等現象。如有這些副作用,請即告訴醫生。
3.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具有鎮痛解熱及抗發炎的效果,可以減輕慢性前列腺炎帶來的局部不適,如紅、腫、熱、痛的反應,緩解疼痛。它不含類固醇,而是藉由抑制體內酵素「環氧合酶-1」(COX-1)和「環氧合酶-2」 (COX-2),進而減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合成,以發揮作用。
醫生處方這類藥物時,會考慮多種因素,因為長期或過量使用的話,有可能(不一定)對腸胃、腎臟和心血管造成損害。
當中另有一類藥物只針對COX-2(選擇性COX-2抑制劑),好處是可以降低胃、腸道副作用的風險。順帶一提,它可透過抑制血管增生來對抗腫瘤生長,因此也獲核准用於部分家族性遺傳大腸息肉症患者,以預防大腸癌。可是,選擇性COX-2抑制劑,比起無撰擇性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出現心臟副作用的風險相對較高。
兩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哪一種較好?目前沒有足夠證據作定論,需要由醫生臨床決定。
其他藥物,下周續談。
(慢性前列腺炎之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