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癌症,大眾普遍有一個概念,就是「期數愈後,治療機會便愈微」;在醫生的角度來看,這個概念卻並不全對︰整體來說,期數較後的癌症,由於涉及癌細胞轉移,未必能以手術作根治,治愈的機率確實較小,但現時這類擴散性的癌症,亦已有針對性的治療作配合,目標是提升患者的存活時間與生活質素,因此並非「無得醫」。
當然,這可能需要患者在心態上逐漸作出適應與轉變──治療擴散性癌症的理想目標,應由「根治斷尾」,更改為「與癌共存」。以擴散性腸癌為例,以第一線的化療搭配標靶治療,對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效果已獲肯定。
標靶治療是利用癌細胞所特有的腫瘤標記或生長特性,而作出的針對性攻擊,有助增加治療的效果。在應用於擴散性大腸癌的標靶治療上,常用的藥物,包括抑制血管生長的藥物「貝伐單抗」,以及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西妥昔單抗」等。醫生可透過基因測試,了解患者適合使用的藥物類型。
以「貝伐單抗」為例,其原理是在癌腫瘤發出訊號刺激血管生長時,以此類藥物阻止訊號的發放,令血管不能生長,癌腫瘤在欠缺養分供應下壞死。
作者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