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5-22 12:30:00

牙縫變黑就是蛀牙?破解家長常見的牙縫清潔迷思

分享:
牙縫變黑就是蛀牙?破解家長常見的牙縫清潔迷思

牙縫變黑就是蛀牙?破解家長常見的牙縫清潔迷思

「醫生,我個女牙縫黑晒,係咪蛀牙呀?要唔要即刻補返?」

不少家長一見孩子牙縫變黑,便懷疑是蛀牙,甚至急着要求補牙。這類情況在牙科診所中相當常見,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當然,有些確實是蛀牙,但更多時候,其實只是卡着朱古力、紫菜,或屬牙石、色素沉澱所致。要分清真假蛀牙,其實並不困難。本文將為大家拆解幾個常見迷思,幫助家長更安心觀察與處理孩子的牙齒情況。

 

迷思一:牙縫黑點就代表蛀牙?

牙縫變黑,不一定代表蛀牙。家長不妨嘗試以下「三秒初步檢查」:

  • 用牙線一刮就掉:很可能只是食物殘渣或色素,如朱古力、紫菜等。
  • 怎樣也刮不掉,孩子亦表示該處疼痛:或為牙石積聚,甚至是蛀牙初期,建議盡快檢查。
  • 黑點面積擴大或顏色變深:建議盡早安排牙科檢查,並視情況照X光確認。

透過簡單觀察,家長便能作出初步判斷,毋須一見黑影便過度緊張。

透過簡單觀察,家長便能作出初步判斷,毋須一見黑影便過度緊張。

透過簡單觀察,家長便能作出初步判斷,毋須一見黑影便過度緊張。

迷思二:換牙期牙縫變闊,是不是壞事?

6至12歲是孩子換牙的黃金時期,此階段出現門牙與犬齒牙縫變闊,屬正常現象。恆齒體積通常比乳齒大,牙床自然預留空間,讓牙齒未來更易排列整齊。

不過,牙縫變闊後較易積聚食物殘渣,亦更容易出現表面色素沉澱,因此常被誤認為是蛀牙。部分家長甚至擔心是牙醫「睇漏咗」,實則是誤會。

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清潔不到位。牙縫是牙菌膜最容易藏身的位置,尤其是後排臼齒。一旦清潔不足,牙菌膜產生的酸會開始侵蝕琺瑯質,引發蛀牙。

根據香港牙科學會的資料,逾五成6歲學童曾出現蛀牙,常見位置就是牙縫及牙齒凹陷處。

家長宜每日協助孩子使用牙線清潔牙縫,直至約810歲、具備足夠手部協調能力後,方可自行完成口腔清潔。只要在換牙期保持良好清潔習慣,便能穩守這段「牙縫放大期」,助恆齒健康長出。

只要在換牙期保持良好清潔習慣,便能穩守這段「牙縫放大期」,助恆齒健康長出。

只要在換牙期保持良好清潔習慣,便能穩守這段「牙縫放大期」,助恆齒健康長出。

迷思三:牙齒表面顏色深,是否代表牙齒「唔健康」?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牙齒顏色偏黃或偏灰,便擔心是否牙齒出了問題。但其實,牙齒顏色與牙齒健康不一定劃上等號。

  • 恆齒剛萌出時偏黃或灰白,屬正常現象,因為牙釉質尚未完全礦化。
  • 牙齒顏色不均,有時與飲食習慣、藥物、氟斑或色素沉澱有關,並不代表病變。
  • 若見牙齒表面有細小凹陷或線狀紋理,也未必是蛀牙,或為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結構。

即使是牙醫,亦未必僅憑肉眼判斷是否蛀牙,通常需要透過探針或X光作出準確診斷。因此,家長毋須過度解讀色澤變化,保持觀察,必要時諮詢專業意見,才是穩妥之道。

 

小小問答知識

問:經常使用牙線會不會傷牙?

答:不會的。正確使用牙線是清潔牙縫的有效方法,有助預防蛀牙與牙周病。特別是後排臼齒或牙齒較擁擠的情況,更需要牙線幫忙,徹底清除刷毛難以觸及的牙菌膜與食物殘渣。

 

冷靜觀察 + 定期檢查,是牙齒健康的最佳守護

看到孩子牙縫變黑,與其立刻緊張,不如冷靜觀察,養成良好清潔習慣,再配合定期檢查,便能妥善掌握孩子的口腔健康。

建議每半年帶孩子接受一次牙科檢查,既可及早發現問題,亦能避免蛀牙惡化至需補牙甚至抽神經的程度,同時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睇牙經驗。

牙齒健康不靠運氣,而是靠日常一點一滴的努力。每天刷牙與使用牙線,遇有疑問就找牙醫協助,這才是守護孩子笑容最穩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