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的思想及行為因受到實質或無形的群眾壓力(social pressure)牽制,或既有的社會文化規範(social norms) 而作出配合及調節時,便是一種從眾行為(conformity),美國社會心理學先驅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 在1950年代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測試當個人面對大隊錯判之時,會選擇跟隨大隊,還是以自己獨立的判斷為依歸?又有甚麼元素影響從眾行為?
1951年,阿希的首個從眾實驗,實驗組有50名大學男生,告訴他們正參與一項視覺研究,請他們從三條長短不一的黑線中挑選一條跟標準的黑線作長度吻合配對,為了製造群眾標準(norms),阿希特意安排了六位假扮參加者的演員跟一位大學生共七人一組一起測試,每一題小組成員都需要逐一說出自己配對的答案,但五位演員會按劇本安排首先作答題目,並在12/18條題目中一致性地挑選明顯錯誤的答案,目的是測試這些差不多最後才作答的大學生會否跟大隊選同一錯的答案,結果實驗組有74% 的大學生曾至少一次跟隨大隊去選擇錯誤的答案,亦有26% 的大學生永不從眾。而對照組的37位大學生只需獨自作同一視覺配對測試,結果曾至少一次選擇了錯誤的答案的只有5%。在其後一系列的從眾實驗,類近結果仍然存在,其中反映了即使是無毫關連的一群陌生人,只要在同一實驗場景形成了一個主流的想法及行為,足夠令被測試的3/4個體作不同程度的調適配合、屈服追隨,即使不少人心知肚明那標準是『錯』的!當然,實驗亦反映了人的個性及自由意志,記得有1/4人無論何時也相信自己的眼光判斷,不因群眾壓力而更改,一直堅持作『對』的選擇,屈服也不是必然的!
橫越半世紀的研究發現,過時不?筆者覺得這些實驗經典在於用以檢視當代社會心理,仍準。想想今天香港主流社會文化的規範是甚麼?你認為選擇特立獨行,堅守是非黑白勇於向強權的野蠻高聲說不的人多?還是選擇隨風擺柳、默默緊跟大隊只求安逸不問是非對錯的多?
1956年,阿希探索再測試兩項影響從眾行為的元素:一是小組內選擇錯誤答案的人數(size of incorrect majority),當演員對大學生的比例從1:1變成 4:1,大學生會從眾而錯的比率亦從5%上升至35%;二是小組中集體錯誤選擇的一致性(group unanimity),只要有1位演員被劇本安排選擇另一個答案,大學生目睹主流錯誤選擇的一致性破滅,不論小組人數多少,不再孤單下甘於從眾而錯的比率會下降1/4。原來,只要群體內有人肯首先站出來抵抗主流的思想行為,即使這是一個陌生人,也足以釋放群體內其他人的從眾壓力。
筆者衷心感激當日所有高調站出來為銅鑼灣書店五子發聲爭取公道的6000港人,高調+遊行+抗爭,全都不是今日社會的主流價值,特別在雨傘運動後,難得你們的一直謹守,不理冷嘲熱諷仍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林榮基先生坦言備受陌生人的義行觸動,是不論成敗一直堅持才結的豐果;更敬佩林先生的風骨,從眾壓力固不能跟強權的折磨相提並論,但深信,林先生成為書店首位打破沉默道出真相的受害者,定必震撼其他同坐一條船的人,讓其重尋抵抗強權的道德勇氣和精神力量,謝謝你,願平安。
在承受巨大壓迫漩渦中,仍選擇堅持己見戳破慌言,謝謝你,林先生。(網上圖片)

從右 1 - 3選擇一條跟左邊標準黑線最一致的長度,你會答錯嗎?(網上圖片)

如大部份人都已都公開選擇了同一個(錯的)答案,你會毫無懸念地說出一個不同(對的)的答案嗎?(Youtube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