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巴黎奧運帶動香港運動熱潮,但無論專業選手還是休閒愛好者,都可能因訓練不當、熱身不足或碰撞遭遇運動創傷,常見如肌肉拉傷、韌帶扭傷、肌腱炎等,處理不當易引發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礙。物理治療在預防、急處理及復健中至關重要,可幫助恢復並降低再傷風險。
受傷初期(48小時內)須遵循PRICE原則:Protection(用護具固定)、Rest(避免加重傷害的活動)、Ice(每次冰敷15-20分鐘消腫止痛)、Compression(彈性繃帶加壓防組織液積聚)、Elevation(抬高患肢於心臟水平促消腫)。
復健階段,物理治療師會制定個性化計劃,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及軟組織鬆動術等。恢復後期則模擬運動專項動作(如跑步、跳躍),確保安全重返運動場,並修正技巧防再傷。
預防方面,須充分熱身與收操、堅持漸進式訓練、穿戴合適護具、強化核心肌群,並留意身體訊號。熱身與收操時間可依自身狀態、天氣及睡眠質素調整。
運動創傷若處理得當,多能完全復原。物理治療不僅加速康復,還能通過科學評估與訓練,幫運動愛好者打造更強韌的身體,安心享受運動樂趣。若受運動傷害困擾,建議盡早諮詢物理治療師,制定合適復健方案。
希望本文能幫助您更了解運動創傷的處理與預防!如果有任何問題,可透過電郵[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