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者們會否發現,平日路過的商舖,忽然間又多了張貼「內部裝修」的告示?到底現時經濟屬乍暖還寒、低處未算低,還是個別老闆經營不善,不肯及時轉營,最終亦無奈要止蝕離場?撇開本地經濟這話題,原來保養關節,與經營一盤生意一樣,都需要及時止蝕。否則的話,「入伍」或「登陸」後,也難免要來一次「大裝修」:即是接受「全拆」再「大翻新」的換骹手術。
近年愈來愈多年輕求診者,都出現關節提早退化問題。尤其成因,大致有三:運動創傷、長期勞損和慢性炎症。當中有不少年屆中年兼發福的膝痛患者,將近年關節軟骨「持續虧損」的主因,歸咎於早年的運動創傷上。但實情又是否這樣簡單呢?
- 談起運動創傷,常見例子包括前十字韌帶(ACL)斷裂和半月板撕裂。骨科醫生通常都會建議較年輕和活躍的傷者,盡快接受微創膝關節鏡手術,否則關節持續不穩定的狀態,會加速軟骨磨蝕。然而有不少研究也指出,單靠這微創手術來「小型執修」膝關節軟組織創傷,最終亦無法完全預防日後膝關節退化的命運。這結果並非否定手術治療之必要性,而是反映出以下兩個非創傷成因,對軟骨勞損的影響,可能一直都被大眾低估。
- 關於長期勞損,尤其是針對最常見的膝關節退化,如今大部分打工仔從事白領,日常工作甚少引致關節勞損。故此真正加重他們雙膝負擔的,反而是由於整日坐在辦公桌前,「不勞動而獲」的體重增加。簡單來講,就是體內脂肪比例上升;或是一字記之曰:肥!根據衛生署統計數字,15至84歲人士中,屬超重的有22%,屬肥胖的更超過32%,即合共超過一半人口。首先,肥胖會增加膝關節負荷,例如上落樓梯須承受3至5倍體重,跑步或深蹲更高達7倍以上;其次,肥胖使體脂比例上升,導致大腿肌肉減少,使關節軟骨在缺乏肌肉保護下,需承受更大壓力而加速磨損;最後,過多體脂會引發慢性全身性炎症,包括關節滑膜炎,促使免疫系統來攻擊軟骨,加劇關節退化。
- 引致慢性炎症的成因,除了脂肪積聚外,最新研究也證實了另一元凶,原來與長期攝取高糖飲食有關。當體內維持高血糖,甚至到達糖尿病水平,多餘的糖便會與體內蛋白質或脂質結合,生成一種「糖化終產物」(AGEs)物質。它會在關節軟骨內積聚,令軟骨變得硬而脆,不但使軟骨更易磨損,亦可引發慢性關節炎。因此,近十分一人口患有的糖尿病,原來與關節提早退化息息相關,可算是關節軟骨的「隱形殺手」。大家若不肯「先苦後甜」,趁早透過低糖飲食和經常運動,來維持健康血糖與體重水平,日後便很大機會要經歷「甘盡苦來」的關節痛歲月,直至關節落實「內部裝修」,才可重獲新生。
話說回頭,近年本地經濟低迷、滿街吉舖的成因眾說紛紜,但與以上提及關節退化成因相映成趣。既然運動創傷早已復元,世紀炎症悄然消逝,業主們便不得不承認,現今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在AI洪流下已徹底重塑。以往靠物業收租、躺着自肥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