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3-09-08 04:30:22
日報

我們都在尋找認同

分享:
梁朝偉

我們都在尋找認同

在Facebook經營自家平台轉眼7年半,相比前幾年「用心有好報」,去到近一兩年已變成「好心著雷劈」。想爭取曝光愈來愈難,也愈來愈摸不清演算法(Algorithm)運作,不知道哪些內容才是真正「流量密碼」,很多在Instagram那邊成績超卓、獲過千甚至數千人按讚的帖文,來到Facebook這邊只剩幾百甚至幾十,個別文章「派送」效果欠佳,上架後24小時的觸及率僅得數百。

乍看以為Meta的AI罷工,實情是錢作怪,不課金的「待遇」就是如此,倘若附有YouTube連結,意圖或企圖引導用戶離開Facebook,這類文章表現更差。這就解釋得到,何以很多專頁都會講明「 #連結在留言」,就是為了避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耳目。難怪今時今日很多背後管理專頁的「小編」見到Facebook只想說F字,營銷推廣產業很大程度單純因為配合客戶需要才「焗住用」,但整體而言,Facebook用戶持續流失和老化乃不爭事實。

當然,總會有些「逆市奇葩」出現,除了圍繞集體回憶的帖文多人睇之外,涉及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話題,帖文點讚和轉發數量兩方面的表現依舊標青。就以楊紫瓊與梁朝偉為例,前者憑《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成為奧斯卡創立近百年來,首位榮膺影后殊榮的亞裔演員;後者則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頒發「終身成就金獅獎」(Golden Lions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是繼吳宇森(2010年,第67屆)和許鞍華(2020年,第77屆)後,第三位華人得獎者,更是史上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華裔演員。

adblk6

由於楊、梁二人的演藝事業都始於香港,所以報道發布之後,「收視」非常理想,3月14日〈奧斯卡2023|楊紫瓊記者會受訪講廣東話?〉和3月28日〈威尼斯電影節|梁朝偉成首位華人演員獲頒「終身成就金獅獎」〉兩篇報道,各自累積的瀏覽數據分別有超過4,600次點讚和178次轉發,以及超過3,800次點讚和74次轉發。去到香港時間上周六晚(9月2日),梁朝偉親身出席「威尼斯電影節」領獎,報道於周日(9月3日)凌晨發布之後,去到落筆一刻(9月7日下午5時),亦累積了超過1,800次點讚和70次轉發,認真「好數」,我想極可能跟他在台上多謝香港有關。

adblk7
adblk8

梁朝偉致辭時先向李安說「你就是想讓我哭」(And I know you make me cry),繼而大聲感激「威尼斯電影節」:「這是莫大榮耀!」(THIS IS REALLY A GREAT HONOUR!)隨後梁朝偉感謝太太劉嘉玲一直以來的支持和愛護,又多謝家人、來自全球的朋友和戲迷。

但最重要的關鍵詞,始終是香港兩個字,梁朝偉不忘答謝這片成長地:「很感恩能夠在香港長大,亦感謝香港電影工業的栽培,我的演藝事業從這裏開始。」(I’m so grateful to have been raised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being nurtured later by the Hong Kong movie industry in general where my acting career began.)他又感謝過去41年裏曾與自己合作過的所有人,並希望能夠跟他們分享這份榮譽,「這個獎其實也是向他們致敬,當然也包括香港電影,多謝!」(I also want to share this honour and give thanks to all those wonderful people who I have worked with over the past 41 years because this is a tribute to them as well, and, of course, to Hong Kong cinema. Thank you!)雖然梁朝偉完全沒有廣東話發言,但單單「多謝香港」這個舉動,足以令網民瘋狂轉發,使得帖文爆紅。

adblk9

10年前的九月天,剛好入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班,往後兩年學過、聽過的理論有很多都忘記了,但有一則至今仍然用來傍身。那就是:我們對一件事情有沒有共鳴、有沒有感覺,很大程度取決於自身經歷。為何看岩井俊二的《情書》(Love Letter/1995),見到渡邊博子(中山美穗飾)向山上高呼「你好嗎?我很好」(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我會喊到豬頭?為何看ViuTV的《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第七集(9月5日播出),楊悅盈(邱彥筒飾)回應何晞賢(歐鎮灝飾)說:「係啊,我係冇朋友!成日自己一個,咁點啊?」我會聽得心頭一緊,然後眼濕濕?完全是人生經驗使然。

adblk10

坦白講,以往怎會這樣着緊廣東話和香港人的身份?甚至試過看新聞見到台灣人成功爭取國際認同然後大事宣揚感到不解,全因那時無知,全因那時「針唔拮到肉唔知痛」。自香港進入「離散時代」之後,對於現況我們(好像)無能為力,未來又難以預料,抑壓已久的情緒總是無處放置或宣洩,就只能夠從流行文化領域裏嘗試尋找認同,確認我們的生存價值,作為安撫內心最陰暗處的依據,止痛也止淚。是的,我們都在尋找認同,一句話或者幾個字,有如在無垠大海漂浮時抓到一根浮木,提醒自己要好好的生活下去、最好的尚未來臨。

adblk11
adbl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