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軒由「軒仔」變成「軒公」,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個稱呼第一次正式擺上大枱,應該是他的2021年自家節目《軒公敲碗》,之後因為他在娛樂圈也有一定地位,再加上聽落都頗有親切感,所以慢慢變成主流媒體都會用的稱號,就連何濟公廣告都用「信軒公,用何濟公」這句tagline,3歲細路仔不止聽過仲識背。
今時今日軒公已經成為張敬軒其中一個最重要的trademark,但原來這個聽落得意,寫落又順的稱呼,他本人不是太鍾意。早幾日他開IG直播時就忽然呻了兩句:「不如大家提議下點樣摵甩軒公呢個名,我今晚喺個台度俾Akina方健儀小姐嗌軒公,嗌到我,突然間有啲悶。」引發網民熱烈討論。
事件本來只是一場商場騷,擔任司儀的方健儀例牌介紹張敬軒出場:「歡迎軒公張敬軒!」豈料張敬軒完騷開live講兩句掀起波瀾,方健儀亦反應快過AI,秒速留言:「其實我有疏忽,做司儀理應確保嘉賓是否喜歡被稱呼其外號,經一事蔡一智,抱歉抱歉。」禮貌到不得了。
不過,事件沒有就此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有網民就「讀心神探」上身,針住張敬軒見到方健儀進入自己直播間時,一句「我想聽你親口講句:『無綫電視記者方健儀』」,批評張敬軒是「棉裏針」,疑似暗示:「我唔鍾意人哋叫我軒公,就好似你唔鍾意人哋叫返你做TVB記者一樣,你明唔明我意思呀?」亦有人覺得張敬軒只是純粹覺得方健儀報新聞開場白是港人集體回憶,不應想得太遠、太多。
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永遠說服不到對方,你說這是一場宮鬥,它就是暗地裏的互寸,說它只是一次有玩味的互動,它就是得啖笑。
說回張敬軒嫌軒公悶這件事。他這樣覺得,不止是因為「嗌到老晒」,而是講緊一種對「被定義」的倦怠。軒公一早不是他,而是一個符號:成熟又貼地、體面又好笑,更在樂壇裏面做到承先啟後的作用。他愈想做自己,他就愈走不出這個框框。藝人的形象主權,永遠敵不過觀眾的命名權。軒仔是青春,軒公是傳承,兩者皆有生命,都是一種集體記憶。但當軒公想做軒仔,觀眾就自己會覺得這件事錯晒。
張敬軒想搣甩軒公這個名,其實都情有可原,有邊個不想做「仔」或者做自己?只是當大家開口埋口都是軒公時,都不是真的單單純純地叫張敬軒這個人,而是講緊一種氣味:千禧年代留低的人情味、舊式歌手的堅持、同埋我們對娛樂圈最後一點浪漫。軒公想做番軒仔,但觀眾不會聽話放手,因為軒公不屬於張敬軒,他屬於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