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打風」有種微妙的情感, 既怕又愛。怕的是交通癱瘓、樹倒水浸;愛的是可以放假、留家煲劇食杯麵。但近年,隨着天文台引入多個AI預測模型,如「風烏」、「盤古」、「伏羲」3個AI天氣模型預測氣象,市民開始面對一個新問題:當AI話有風,天文台話未必掛八號,咁我哋應唔應該信AI?
最近一個熱帶氣旋逼近香港,各大AI模型預測路徑各異,有話直撲香港,有話轉向台灣。市民一邊睇天文台網頁,一邊刷社交媒體,睇下「風烏」有冇更新。有人甚至話:「AI話打風,我已經買定零食,唔理天文台點講。」
這種「信AI多過信官方」的現象,反映出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科技進步令預測更快更準,但準確度仍有變數。AI模型雖然可以分析大量數據,但天氣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就算AI話風會來,實際情況可能因海溫、氣壓等因素而改變。
其次,市民對官方機構的信任似乎正在轉移。天文台多年來是香港人「打風指南」,它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當AI模型開始「搶風頭」,天文台是否需要更透明地解釋預測原理?又或者,是否應該與AI模型協作,提供綜合預測?
最後,這場「AI vs 天文台」的預測之爭,其實也反映出市民對資訊的渴求與焦慮。在極端天氣頻繁的年代,大家只想早點知道:明天要唔要返工?要唔要接小朋友放學?要唔要做更多防風措施?
科技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但人類的判斷仍然重要。或許,最理想的做法不是「信AI」或「信天文台」,而是「信自己」把所有資訊清楚瞭解之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生活的決定。
AI在香港的應用潛力巨大,但我們在依賴AI氣象預測時仍須保持謹慎,並要結合其他信息來源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