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6-09-20 06:00:00

亭的用處

分享:

你也許會有印象,去年東區區議會撥款,用21萬在鰂魚涌建了一個巨墩避雨亭。今年年初,油麻地也建了一個共四組的避雨亭(其中一個只有兩個座位),共需158萬。 根據《明報》報道,兩個區都有一些街坊不滿,認為是不實用的設施。民建聯的兩位區議員的回應是,他們也只是按街坊要求施工,而且「所有設計都會有人用到有人用唔到」,以及「好難評價」避雨亭是否實用。 重提此事,因為我最近看到一宗關於候車亭的美國新聞。原來美國有個叫ioby的民間團體,專門收集活化都市環境的民間意見,而今年主打的設施是「候車亭」。在一些落後地方,某些工程的目的是用作利益輸送,但該美國民間團體的目標,卻是借工程去釋放更多社區創意。例如,在克里夫蘭市,癡肥人口和糖尿病患者特別多,ioby就建議在候車亭印上教人做伸展運動的圖案,讓市民邊等車、邊做運動,或分享做運動的心得。連工包料,只需400美元(約3,000港元),獲政府大力支持。 在新奧爾良,政府就請一些青少年身體力行、自行設計和打造候車亭,希望他們造出自己的藝術品,展現自己的創造力和承擔,也加強對社區的凝聚力。 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見一個亭有很多用處:它不單單是一個建築工程,為工人創造工作機會、為承辦商創造利潤、為從政者累積政績,也不單單是一件死物,只是為了被人用來「等車」和「避雨」。 亭可以是一個優化社區的空間和過程,是一個契機,把不同街坊和陌生人拉在一起,互相交流。至於一個工程主要用來做甚麼,往往顯而易見。

李祖喬,新媒體outside.hk編輯。

Ad Block Ad Block
留言專區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