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裔加拿大籍鋼琴家鄧泰山。
今屆《亞藝無疆》藝術節令我最期待的,是越南裔加拿大籍鋼琴家鄧泰山的演奏會。鄧泰山是世上被公認演奏蕭邦的權威,他以22歲(1980年)之齡打破紀錄,成為蕭邦鋼琴大賽創辦半世紀後,第一個捧走該賽冠軍的亞洲人,近年他還教出兩個蕭邦鋼琴大賽的華裔冠軍,包括劉曉禹(2021年)及新鮮滾熱辣的陸逸軒(2025年)。但如果你以為鄧泰山得天獨厚,是命運寵兒,你可大錯特錯了。他是越戰期間於深山黑暗的防空洞中,在破爛的鋼琴上學琴的,他的成就是生命的奇蹟。
1958年鄧泰山在河內出生,父親以中國五嶽「泰山」為他取名。令我對他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他六歲起跟隨任教於河內音樂學院(今越南國家音樂學院)的母親蔡氏蓮學鋼琴。翌年,越戰爆發,鄧泰山跟着河內音樂學院全校幾百名師生走難,拉扯着幾十件的樂器,登山涉水,躲藏在靠近中國邊境的深山的防空洞,最後只能在一架殘破的鋼琴上學習。
唯一的鋼琴不僅踏板爛了兩個洞,更成了老鼠窩。每天練琴前,必先拿棍子趕走老鼠,常常練到一半轟炸機就來了,因此從小他就有好耳力。由於要排隊在這架破琴上練習,每人只得二十分鐘,鄧泰山以最刻苦的方式,在紙板上畫琴鍵練琴。1970年,鄧母代表北越受邀參觀波蘭華沙的蕭邦鋼琴大賽,回程她帶了阿根廷女鋼琴家阿嘉莉殊演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唱片。令12歲的鄧泰山迷上了蕭邦。
八年戰火生涯,令鄧泰山對於人生,對音樂,有異於常人的體會。1974年,蘇聯知名鋼琴家艾薩克·卡茲(Isaac Katz)訪問仍在戰火中的北越,發現這個16歲的鄧泰山,彈奏極富音樂性,推薦他遠赴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就讀。三年後,鄧泰山帶着僅有的50元美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次他摸到真正的鋼琴,再三年後,22歲的鄧泰山被學校推舉出去參加蕭邦鋼琴大賽。他戴着厚厚的眼鏡、連上台的禮服都幾幾乎賣不起,卻無損他一路過關斬,登上第十屆蕭邦鋼琴大賽的頒獎台上,打破西方壟斷,成為歷史上捧走冠軍第一人,同時還摘下了協奏曲、波蘭舞曲和象徵蕭邦靈魂的瑪祖卡獎,震驚國際樂壇。
即使技驚四座,但由於冷戰未結束,他的北越的背景令美國長期拒發簽證,只能在東歐國家演出,直到1995年他入籍加拿大之後,才能在美國登台,在紐約第一次撫摸史坦威鋼琴,一嘗心願。學習資源極度匱乏。培養了鄧泰山在逆境中對音樂純粹的渴望與堅持。
在香港演奏會上,我觀察到鄧泰山的演奏,不追求強烈的戲劇張力或炫技的外在表現,而是更注重內斂、含蓄、意境和留白。在關鍵時刻,他能夠展現出輝煌、乾淨利落的技巧,但他更注重的是以紥實技巧來塑造音色和線條,自帶一層「詩意的薄霧」。雖然以蕭邦聞名,但他的曲目範圍其實相當廣泛,這晚的曲目便包括佛瑞和拉威爾,乃至下半場的蕭邦,瀟灑自若,是頂尖高手。
鄧泰山是樂壇一代宗師,以其傳奇性、藝術獨特性以及在藝術教育上貢獻,打創了他崇高的地位,每個觀眾像朝聖來欣賞他的演出,掌聲雷動,自是不同凡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