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外吃飯,不少餐廳都是提供塑膠餐具。以前我對餐具飲食都不會很上心,但近來越來越多新聞指,塑膠含有塑化劑,影響健康,亦難以分解,污染環境。所以自從家中多了2個小孩,總是希望他們可以遠離塑膠。
早前在Kickstarter搜尋環保餐具,發現印度原來有一種神奇的可食用餐具。印度每年丟棄1,200萬件塑膠餐具,為了減少塑膠廢物,印度商人Narayana Peesapaty用米、小麥、高粱等天然食材成功研製可食用餐具,希望可以代替塑膠餐具。Narayana Peesapaty聘請了9名低下階層的婦女生產可食用湯匙、叉、筷子等,更加入不同口味,包括甜味、鹹味、薑味等,讓餐具更易入口。不想吃的話,餐具亦可以自動分解,不會製造垃圾。
冰島亦有一位設計系學生,用海藻提取膠質製造可自然分解的水樽。只要飲完水樽的水後,水樽就可以自然分解。雖然不能食用,但亦大大減低了對塑膠產品的需求。
塑膠難以分解,一般丟棄後只會落在堆填區及海洋。而有數據顯示,海洋有八成垃圾都是塑膠垃圾,還未有計算沖上海灘的小膠粒及碎片。網上早前就廣傳一條短片,記錄一隻海龜不慎吸入膠飲管,好心人幫它拔出飲管時,它面露痛苦表情,鼻孔不斷流血。很多人觀看影片後感同身受,廣傳影片,塑膠垃圾問題興起一時。可惜,短短幾日後,善忘的城市人還是繼續使用塑膠產品。
很多人覺得,循環再用膠袋、膠餐具就已經夠環保。但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減少生產和廢棄。除了大家都身體力行資助可食用餐具的項目,也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出門時帶備自己的筷子和餐具,那樣在遇上用塑膠餐具的餐廳時,就可以大派用場了。
作者為綠色和平項目經理(網址www.greenpeac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