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法門寺佛塔地宮出土的「鎏金十字折枝花紋葵口銀碟(兩件)」,刻工瑰麗細膩,是唐代皇室敬佛的器物。(法門寺博物館藏)
金銀為貴重金屬,古今中外皆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唐代堪稱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的黃金時代,其金銀器物不僅展現登峰造極的技藝,更蘊含豐富社會、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內涵,具有極高歷史和藝術價值。
香港文物探知館正舉行「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展出唐代三大金銀器窖藏——丁卯橋、何家村和法門寺地宮的精選珍貴文物。三大窖藏出土大量手工藝精湛的金銀器,是唐代金銀器的重要代表,當中以鎮江丁卯橋出土數量最多,何家村的金銀器文化內涵豐富,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級別最高,是唐朝歷代帝王進奉佛祖的用品。
江蘇省鎮江丁卯橋銀器窖藏於1982年被發現,出土近千件唐代銀器,有酒甕、盆、酒令籌及籌筒、托、碗、盒、鐲、釵等,按類可分為茶器、酒器、飾件、妝具和藥具。當中,最引人注目是一套反映唐朝文人風雅生活的完整酒器,包括酒令筒、酒令籌、酒旗、酒甕、酒杯等,是文人飲酒時增添席間興致的「飲酒行令」器物。丁卯橋出土的鎏金「論語玉燭」龜形酒令籌筒,已被國家文物局定為禁止出境的國寶,筒內藏五十枚銀鎏金酒令籌,正面刻有令辭,上半段選自《論語》語句,下半段為酒令內容。參與者須依令辭接《論語》的下半句,否則須罰酒。罰酒設為自飲、伴飲、勸飲、處(罰 )、放(免飲)和指定他人飲六種情況,飲酒分量亦規定為五分(半杯)、七分、十分(滿杯)、四十分(四杯)、隨意飲等。「飲酒行令」是才華與博學修養的較量,盡顯唐人飲酒文化的高雅和情趣。
展出的丁卯橋出土銀酒令籌,是唐代出土文物中首次發現的酒令器物,為研究唐代酒宴風俗提供珍貴資料。(鎮江博物館藏)
丁卯橋遺址出土的「雙鳳銜草紋蓋盒」也是金銀器中的珍品。盒形端莊華美,蓋面以銜草翱翔的雙鳳為主體,邊緣環繞八對飛雁,蓋口和盒身刻有八對奔馳的鹿,盒腹刻有八朵牡丹團花,圈足一周刻上十隻鴻雁。雙鳳、對雁、成雙的鹿和牡丹團花,均有吉祥寓意。盒底刻有「力士」和「伍拾肆兩壹錢貳」字樣,相信是唐代的名牌商標及重量標記。鎮江唐代稱潤州,為南方金銀器製作重地,器物種類多變,紋樣華美,有濃厚的文人氣色,從這件「雙鳳銜草紋蓋盒」中可見一斑。
「雙鳳銜草紋蓋盒」是丁卯橋窖藏出土金銀器中的珍品,華麗刻工之中包含吉祥寓意,盡顯大唐工匠巧思。(鎮江博物館藏)
另一重要窖藏是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發現的何家村窖藏,位於唐代長安城興化坊中部,屬王室府第的範圍。有推測指唐代中後期時,王府中人為躲避戰亂而倉惶出逃,匆忙埋藏眾多珍寶,隨時間流逝而無人知曉。該窖藏共出土逾千件文物,包括金銀器約270件、銀鋌、銀餅、銀板等共90件、用貴金屬、寶石等製成的多種物品,以及來自外國(拜占庭、薩珊、日本)的錢幣,顯示絲綢之路促進了沿途地區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融。
考古人員在何家村窖藏發現一個盛滿文物的銀罐,內有12隻做工精細的小金龍,展覽中展出的「赤金走龍」便是其中一隻。金龍用於唐代皇室道教齋醮的祭祀儀式,將寫有願望的文簡、玉璧和金龍等器物用青絲捆紮,於齋醮後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以奏告天、地、水三官的祭祀儀式。
何家村窖藏是二十世紀中國一項重大考古發現。展出的「赤金走龍」全長4.1厘米,高2.1厘米,龍身的鬚髯、髭毛及鱗片,細緻刻劃,揭示唐代登峰造極的黃金工藝。(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陝西扶風法門寺是唐代皇室禮佛的聖地,其地宮出土的金銀器達120多件(組),級別最高,是唐朝歷代帝王敬奉佛祖的金銀器。法門寺塔於1981年半壁坍塌,1987年修復佛塔時進行考古發掘,在塔基發現埋藏一千多年的地宮,出土世上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貴的唐代宮廷文物。其中一件金銀器「鎏金雙鳳銜綾紋御前賜銀方盒」,蓋面中心刻有雙鳳團花紋,周邊刻綬帶花結紋和魚子紋,極為精細,蓋面團花處還有墨書「隨真身 御前賜」,盒底外壁則刻有「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臣李福進」及「內庫」字句,說明銀方盒是皇帝供奉給佛舍利真身之物,由宮廷內庫監造,極其珍貴。除佛教供物器皿外,地宮也出土琉璃器、秘色青瓷、絲織品、香具等。
附圖:法門寺地宮出土「鎏金雙鳳銜綾紋御前賜銀方盒」是皇帝供奉佛舍利真身之物。(法門寺博物館藏)
展出的法門寺地宮金銀器珍寶,亦包括「鎏金壺門座銀波羅子」、「鎏金十字折枝花紋葵口銀碟(兩件)」、「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等,典雅瑰麗。
內容豐富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由即日起至12月31日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免費入場,大家萬勿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