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 垂直城市港爭光
房屋局副局長戴尚誠日前在「CTBUH國際會議2025」的「城市倡議論壇」上,向全球專家分享了香港在高密度城市下的房屋策略,而香港更在「垂直城市化指數」中排名全球第一。這個指數綜合評估了高樓發展、人口密度與宜居性三項指標,香港能在紐約、多倫多等國際城市中脫穎而出,反映我們多年來善用有限土地、向上發展的模式,不僅是應對地理限制的務實選擇,更是一條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景,在香港這座垂直城市中,正以獨特的方式實踐著。
仔細分析這個指數的三項分項指標,香港在摩天大樓數量和人口密度方面都名列前茅,這確實反映了香港多年來在土地運用上的務實策略。但香港土地用作住宅發展的比例相較於其他國際大都市其實相當克制。我們選擇向上發展而非盲目擴張,既保護了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又能夠集中資源建設更有效率的公共設施。
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香港在「宜居性」這個分項指標上未能進入前十的事實。這說明在追求建築高度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生活品質方面下更多功夫。垂直城市的發展不應只是樓宇高度的競爭,更應該是生活品質的提升。例如在建築設計上可以更多考慮採光通風,在社區規劃上增加綠化空間,同時引進智慧科技改善居住環境。近年社會關注的寵物友善政策、社區共享空間等議題,都應該納入規劃考量。
過去常有論者批評香港居住環境落後於其他國際城市,這但摩天大樓式住宅設計已經形成一套獨特而有效率的城市生活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優勢在於生活便利性: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步行可達的商場、學校和社區設施,這些都是垂直城市帶來的實際效益。高層住宅在安全管理上也較低密度社區更有優勢,減少了犯罪機會,提升了居住安全感。這些優勢是跨越階層的,無論是私人屋苑還是公共屋邨的居民,都能享受到這種城市規劃帶來的好處。
社會上曾經有聲音批評所謂「蛋糕屋」的設計,即在平台下設置商場和停車場,其上興建住宅大廈的模式。但從實用角度來看,這種設計確實能夠有效善用土地資源。相較於在地底興建停車場,平台設計能夠大幅縮短建築時間和降低工程成本,這些節省最終都能讓小業主受惠。這種設計讓居民在下樓後就能滿足各種生活需求,減少了對交通工具的依賴,符合現代人對便利生活的追求。
公營房屋的規劃也有借鑒這種成功經驗。例如白田邨的重建項目就引入了這種在基座設置公共設施和零售空間的設計,部分已落成單位獲得市民好評。隨著未來愈來愈多公共屋邨進入重建周期,房屋委員會應該更廣泛地採用這種善用土地的建築模式。公營房屋不應該只是在數量上滿足需求,更應該在設計上引領創新,成為優質生活的示範。
要將香港垂直城市的優勢充分發揮,需要政府跨部門的協作配合。無論是發展局放寬地積比,康文署負責的康樂文化設施,還是教育局轄下的學校規劃,都應該在早期階段就融入整體的垂直城市發展策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方位的城市發展視野,將居住、工作、休閒、學習等功能有機地整合在垂直空間中。杜甫的理想正透過現代城市的創新規劃得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