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5-02-27 06:00:00

平凡與成才

分享: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用了12年定期重訪和拍攝一位男孩。片長三小時,沒有萬鈞劇力、大明星和大場面,是平凡的成長故事,卻成為問鼎奧斯卡的熱門。

平凡的少年故事,為何也會有觀眾喜歡?也許,因為它說出了一些觀眾的心底話。電影是社會的產物,多少反映了一些集體的心理狀態。

表面上,「少年時代」不過是眾人皆有的成長階段,現實上卻是稀有品──因為這個時代其實並不欣賞「平凡」之美。人們爭相在電視上表演唱歌和做菜,盡全力證明自己擁有「才藝」,並不平凡。社會很迷戀「才」,人們要在鏡頭前、社交媒體、公司等不同場所突出自己,交求職信也要用特別的信封。少年時期也是這種才藝文化下的犧牲品:為了「成才」,小孩不能無所事事,被要求學習成功的方程式(如學音樂與游泳),就是要完成一個CV的規格,「向上流動」,達到社會所定下的期望。

但是,所謂「少年特質」實無關才藝,而在於其自由探索的性格,及擁有一個不確定、卻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未來。電影主角只是在美國南部邊陲的德州城市生活,其人生「平凡」,卻不沉悶──恰恰是不用被迫當talent,逃出了「成才」的牢籠,倒可以當個真正的boy,擁有鮮明的boy-hood(作為少年的性格或氣質)。

大概是在這個才藝時代,平凡少年的故事才能成為清泉。主角平凡,卻令人印象深刻,大概是因為社會上充滿了千篇一律、無甚驚喜的「天才」。

電影主題曲Hero的歌詞說:「我不想做英雄,不想做大人物,只想跟其他人一起奮鬥,讓我走吧。」這是個懷疑美國主流社會的故事,放在香港社會,也合適。

李祖喬,在新加坡讀書的香港人,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Ad Block Ad Block
留言專區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