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於10月12日,在上環文武廟舉行秋祭後合照(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的活態遺產
早前,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活態遺產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發展」國際研討會。會後,40多位與會講者和學者,一同考察東華三院轄下三處活態遺產,分別為法定古蹟上環文武廟和東華義莊,以及一級歷史建築東華醫院主樓。這三處建築仍然維持建築的原功能及保留了匾額、楹聯、碑記等大量歷史文物。透過這次考察,與會者了解到東華三院170多年來持續進行的慈善事業,不僅造福香港社會,還惠及內地和海外華人社群。其實,東華三院轄下仍有其他活態遺產,就讓我在此一併介紹,展示這些歷史建築與社區的關係。
上環文武廟約建於1847年至1862年期間,是香港一所重要廟宇,現包括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文武廟供奉文武二帝,自落成以來,一直開放予公眾參神祈福,也是早年華人議事及仲裁的場所。自1870年東華醫院成立後,文武廟便交由東華醫院管理。香火鼎盛的文武廟多年來為東華三院的慈善事業提供支持。
自1957年起,東華三院每年會在文武廟舉行秋祭,為香港祈福。今年秋祭於10月12日舉行,並復辦「文武二帝出巡」,巡遊隊伍由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的分靈神像及鑾輿帶領,火龍、醒獅等隨行,沿皇后大道中、水坑口街等街道巡遊,然後回到上環文武廟進行祭典。
今年秋祭,約500人的出巡隊伍於中上環一帶巡遊。(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香火鼎盛的上環文武廟。
東華三院每年清明節都在位於太平山街的廣福祠(一級歷史建築)向先友靈位參拜。廣福祠建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由當時的華商精英倡建,為在港不幸離世的華工及無主孤魂設立靈牌;祠內曾設診所,贈醫施藥,收容貧困病患、無依者及安置垂危病人。廣福祠自1872年起交由東華醫院管理,一直服務華人坊眾,至今仍是凝聚華人社區的重要歷史建築。
建於1899年的東華義莊,是海外先人骨殖在故鄉下葬前的暫存之所。十九世紀末,大量華工經香港到海外謀生,基於當時華人傳統觀念,希望身故後能原籍安葬,落葉歸根,因此,東華三院為客死異鄉的華人提供原籍安葬服務。憑藉東華醫院董事局成員的人脈及與海外組織的聯繫,義莊當年為華工提供原籍安葬的數目估計以十萬計。時至今日,東華義莊仍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先人靈柩、骨殖及骨灰的永久及暫時寄厝服務。
東華三院為當年客死異鄉的華工安排原籍安葬,時至今日,東華義莊仍為先人靈柩、骨殖及骨灰提供寄厝服務。(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此外,東華三院也協助推動香港早年的義學發展。根據東華三院史料記載,東華醫院積極支持在各屬下廟宇,包括法定古蹟油麻地天后廟的兩所書院,營運義學。義學於二十世紀後期停辦,原址曾改為「祭祀習俗演進館」。近年,書院經內部翻新後,活化為自助書店,提供香港及中國歷史、宗教哲學等專題書籍及文創產品。
油麻地天后廟旁的書院,見證昔日香港教育發展,現已活化為自助書店。
位於上環普仁街的東華醫院大樓建於1934年,是醫院的第二代建築,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廣福祠的衞生環境引起社會關注,使政府意識到開設華人醫院的需求。一群熱心公益的華人領袖在政府的支持下,集資興建全港第一所華人中醫醫院 — 東華醫院。醫院於1934年重建成現在的六層建築,大樓保留了1870年東華醫院的奠基石,大堂仍然保留第一代傳統中式建築精粹,如原大堂的中軸線和高度元素等。此外,醫院的創院對聯、光緒皇帝御賜的「萬物咸利」牌匾和民國時期總統馮國璋送贈的「善與人同」等多組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均在大堂展出,既是東華三院的文物寶庫,也是這座活態歷史建築的重要見證。
參與「活態遺產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發展」國際研討會的講者與學者考察東華醫院主樓,由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前排中)親自接待,並講解東華三院對轄下的歷史建築的保護和使用情況。
活態遺產是社會的瑰寶,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不僅與社區民生息息相關,也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