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4-03-13 06:00:00

洋紫荊

分享:
Sir Henry Arthur Bla

Sir Henry Arthur Bla

為甚麼會用上凋零落索的洋紫荊代表香港?就連香港特首接受內地媒體訪問都以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的梅花比喻自己,而不用香港的洋紫荊?他的選擇當然是耐人尋味,百思不得其解之餘,但何以以洋紫荊代表香港,則是一個更大的疑團。

回看洋紫荊成為港花的歷史,充滿著政治色彩。就連洋紫荊的名字都被政權所 篡改,在九七後易名為紫荊花,據說因為回歸祖國後就不該是「洋」貨,而是認祖歸宗的「花」,要作政治正確的決定,洋紫荊就只好易名為紫荊花。

adblk5

話說回來,洋紫荊得到加冕成為港花,故事發生在1880年,一班在香港島薄扶林巴黎外方傳教會伯大尼修院的神父,發現了一棵開著深紫紅色花朵的樹木,並將這些樹再移植至植物公園。由於在世界各地並沒有發現相同的品種,英國邱園標本館植物學家於1908年,判定這是新的品種,在植物學報正式發表它作為一個新種,並以熱愛植物的前港督卜力爵士的姓氏,命名為洋紫荊,以表揚卜力夫婦對植物公園的支持。

至1962年2月,市政局議員張有興首次提出選取市花的問題,以宣傳香港海外形象。當時有11個候選花品,各有優勝之處,在一輪爭論之後,定出市花的條件,包括原產於香港、能夠反映香港華洋雜處的象徵、隨處可見以顯其代表性、粗生以表示生命力強盛等等。至1965年,在市政局市容委員會經過一輪篩選後,香港市花終於選定為洋紫荊。

洋紫荊能脫穎而出,因為洋紫荊原產於香港,是常綠喬木,不結果的雜品種,粗生而隨處可見,更重要的是洋紫荊獲得政治上的祝福,洋紫荊的拉丁學名為Bauhinia blakeana。Blake即卜力,俗稱卜公,就是香港第十二任港督Sir Henry Arthur Blake,而Ana即卜力的夫人,因此相對其他候選花品,洋紫荊的政治成分良好,地位之超然是其他花品無可比擬。

行文至此,大家應覺得在洋紫荊不錯,有代表香港的特質,但事實上,洋紫荊是不育樹。對,是不育,即在大自然沒有一樣名為洋紫荊樹或洋紫荊草,不會自行繁殖。所有洋紫荊都是同一棵洋紫荊母樹以無性繁殖方法產生的後代。面對政治要求,政府在千禧植樹計劃中將大量的羊蹄甲嫁接洋紫荊種植,令茂盛的羊蹄甲人工地被接上洋紫荊。此舉雖然讓洋紫荊得以繁衍,但論繁盛美觀卻難以與羊蹄甲比擬。值得嗎?有人說,洋紫荊的奇蹟在過百年前自然界中異種雜交而來,這種偶然性不易發生,以人力為她留種,很值得。但,洋紫荊一生要依附他人,靠人工繁殖才可延續下去,依附外力權貴,永恆地成為他人的附庸。所以洋紫荊作為港花用在區旗、區徽,寓意之深令人心寒。

adblk6

洋紫荊永遠不會當家作主,以一生被擺布以換取生存?還是光榮地結束被玩弄的命運,尋找真正的自由。選擇,總是困難,我想「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