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網上很多關於捍衛粵語的文章,不過很少人留意語言是會隨着社會發展而改變的,香港受到粵語和普通話影響,漸漸衍生一套港式中文,兼備粵普的影子,是粵普的「混血兒」。以下四句話,你知道哪些是以港式中文寫成的嗎?
A. 新的渠蓋請放在這個位置。
B. 她腹大便便,不方便在前台工作了。
C. 不用花時間輪候街症了,你根本沒病。
D. 這幾道題叫我做出來了。
答案是ABC,三句話全都揉合了港式中文。D是合乎普通話規範的句子。
A句的「渠蓋」是港式中文。「渠」是指下水道,「坑渠」就是通往這些下水道的入口,因為外形像個井口,普通話把「渠蓋」叫做「井蓋」。
B句的「腹大便便」是港式中文,粵語口語叫做「粗身大細」,一般指孕婦的肚子。普通話有個類似的詞語,叫做「大腹便便」,是指一個人因為肥胖而肚子很大,如果指孕婦的肚子應說清楚些:「她一個孕婦挺着一個大肚子,不方便在前台工作了」。
C的「街症」是香港特有的名詞,以前到政府公立診所看病,排隊等候的人很多,有時整條街道上都是等候的病人。內地鮮有這個情況,自然沒有對應的詞,普通話叫「門診」就可以了。
D 這句話在生活中很少聽到,但它卻是合乎普通話規範的句子。「叫」在普通話裏用作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相當於「讓」,例如: 「叫人家給打了」、「叫雨給淋濕了」。
港式中文以規範中文(普通話)為主體,隨著社會發展,句子中常出現粵語,或有地域色彩的詞語,這是無可避免的。粵語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書面語,並非只是口語。不過,港式中文與普通話始終有別,為免誤解,香港人與內地來往的書信中亦應多注意使用接近普通話的措辭,按照情況使用得體的書面語。
如果讀者有興趣了解港式中文及規範中文,可留意www.facebook.com/CCN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