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4-04-08 06:00:00

為何選擇俄羅斯

分享:

烏克蘭的首都基輔(Kiev),因為政局變天而讓世人廣為熟悉。其實基輔這名字不單只讓我注意到烏克蘭的政局,也勾起我對一種曾經是我最喜愛的食物的回憶。

Chicken Kiev是一種炸雞內包著蒜蓉醬汁,美味可口。據說發源地是基輔,故此取名Chicken Kiev。在英國超市裡,這款預製食物甚受民眾歡迎。從前在英留學時確是常伴餐桌的伙伴。

回說烏克蘭動盪政局,一切源於烏克蘭內兩批民眾的無休止爭鬥,一批親歐美派,主張讓烏克蘭融入歐盟,與俄羅斯保持距離。另一派親俄羅斯,主張向俄羅斯靠攏,這種深層次意識形態,分歧嚴重到撕裂了烏克蘭。事實上,自從2004年「橙色革命」後,烏克蘭的政局從未真正穩定,不斷的內耗體現在高層爭鬥中,尤先科搞垮季莫申科。又動輒解散議會,後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上台,又惹來反對派狂攻,最終被迫走。位於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由於歷史和文化的關係,較大部分民眾屬親俄派,早前便不顧一切,企圖將自己從烏克蘭分裂出來,並加入俄羅斯。政局長期不穩,民眾生活根本難以得到保障。

有人奇怪問,烏克蘭如果經過西方民主洗禮,理應獲得共識能順利進行政黨輪替並發展經濟,為何當中還會有人對政治相對保守的俄羅斯,投懷送抱呢?答案可能是除了歷史和文化因素外,普京的強勢政府令俄羅斯重振聲威,好些從前俄羅斯既得利益集團被普京瓦解,普京掌權後,於2004年至2012年,俄羅斯每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不足5,000美元升至超過12,000美元。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這就讓人們產生憧憬。意識形態之爭往往令社會內耗折騰,其實普羅市民只希望政府能提供良好生活環境和質素,而不是政爭內鬥,此準則放諸四海皆準。

adblk5

早年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經濟系畢業,現為律師、區議員、愛寫作、天主教徒。[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