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髮與黑髮同學們一起在校園玩魔力橋。
在許多人眼中,青蔥校園是年輕人的專屬舞台。然而,走進裘錦秋中學(屯門),我們看到一班鬢髮斑白的「學生」在乒乓枱前凌厲扣殺、在魔力橋牌桌上腦力激盪、在跑道上健步如飛。這些銀髮「同學」的活力與投入,甚至令身旁的年輕學生也自嘆不如。
裘錦秋中學(屯門)自去年暑假起推行「長幼共享樂社區」計劃(註),開放校園作為「社區共享康體空間」,迎來一班銀髮「學生」。計劃同時招募區內長者及青年,組成「長青義工隊」,讓兩代攜手合作,帶領長者參與伸展易筋棒小組、營養工作坊、數碼解疑站等凝聚活動。
在這裡,長者既能自由使用校園設施,也能擔任義工,與學生共同策劃活動。學生教長者打籃球,長者則教學生下棋,一來一往,打成一片。有學生最初羞怯,不敢與長者交流,後來透過切磋球技建立友誼,閒時更結伴相聚,將這份情誼延伸至校園外。
中五學生Nancy是計劃的核心義工。自幼與家中長輩關係密切的她,很快掌握與銀髮「同學」相處的技巧,更不時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他們打波時的反應很直率,玩魔力橋時腦筋轉得超快,完全看不出真實年紀!」她笑說,自己從長者身上學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我現在變得更有耐性,例如與他們玩桌遊時,會思考如何用簡單語言解釋規則,慢慢引導他們。」
計劃社工Eunis指出,與傳統義工服務不同,此計劃強調學生與長者「共同成長」,建立互惠關係:「同輩聊天,想法容易一致;但跨代交流時,大家成長的時代背景不同,反而激發新思維,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而校園作為聚腳點,對長者別具意義:「這裡讓他們重溫青春歲月,從學生身上回憶自己當年的影子,重拾朝氣。」未來,計劃將與更多學校合作,為銀髮族打開校門,編織更緊密的社區網絡。Eunis笑言:「希望做到像便利店一樣,總有一間開放的學校在左近,鼓勵更多老友記走出來!」
真正的青春不在於年齡,而是一顆開放的心。當銀髮與黑髮在校園裡並肩奔跑,我們看到的是打破年齡隔閡、建構起互信互助的橋樑,正是社會資本所產生的火花!
(註:「長幼共享樂社區」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裘錦秋中學(屯門)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