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7-06-16 06:00:00

研究與社會

分享: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上月宣布,在未來3個學年撥款1.5億元,以試驗形式推出名為研究影響基金的競逐研究資助計劃,鼓勵本地大學進行更多具影響力的研究,並與學術界以外的持份者加強合作。我認為這是回應全球發展趨勢的一個正確方向。

以往有人會形容大學好像一個「象牙塔」,學者往往忽視現實社會的需要,只自顧埋首從事研究和創作。我個人認為,大學是科研創新的搖籃,不錯是要提供一個自由國度,讓研究人員和學生天馬行空地發揮想像和創意,但卻非脫離現實,反之是要考慮全球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情況,以研究領導社會適時面對挑戰。當然,如何能善用大學豐富的科研人力資源,轉化成對社會具積極、正面的影響力,是每一位大學領導層和研究人員需要思量的關鍵。

國際大學評級機構《泰晤士高等教育》最近引入劃時代的改變:在研究世界各國大學排名的多項表現指標中,加入第13項,就是個別大學每年由商界吸引到的收入,由此肯定大學向世界發揮正面影響力的努力,並且推動大學在科研及教學兩方面與世界接軌。

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想法極之接近,6月初於香港合作舉辦了全球首個「泰晤士高等教育創新與影響高峰會」,匯聚約200名來自世界各地、具影響力的高等教育界人士、創新者、企業家、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討大學如何透過創新研究與教學,令社會及人類得益。其中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創辦人及一丹教育獎創辦人陳一丹先生以「運用創新改革全球教育」為題的演講尤其發人深省。

今次的高峰會也是理大建校八十周年的重點慶祝活動。理大一直積極、適時回應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和工商業界的需求,我們超過38萬的畢業生,不少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翹楚領袖。我們確信,透過培育獨特科研文化和建立跨學科的研究平台,發展「影響深遠的研究」,以創新科技和方法回應社會問題,一定可以為未來世界創造正面的影響力。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