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5-09 04:30:28
日報

賦能社房

分享:
賦能社房

賦能社房

過渡性房屋創造香港房屋歷史一個跳躍式的階段,縱使不能根治問題,但這個跨界合作的機遇為社會各界發出一個最重要的信息:創新就會帶來新可能。長久以來,房屋都是香港的痛點,城市的富裕沒能為每個家庭都帶來安穩的居住環境。除了是分配與供應的問題,更包含差異化支援、賦能與上流、業主心態和住房文化等因素。

過渡性房屋的出現,為問題帶來新視角,也讓不同界別製造參與的機會。政府的政策與啟動基金,匯聚不同房產資源,包括政府與私人業主擁有的閒置物業和土地,而直接創造兩萬個中轉供應。同時,多個社福界別的參與也提升了房產的軟件功能,為各樣的受眾群組帶來革新性的賦能機制,例如街坊家庭原來是可以共住共生,空間共享又能互相幫助。再者,在參與建設過程中,不乏有心的建築商、物業管理與專業人士,這種合作也為行業灌注善念的種子,對未來社會房屋發展會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未把工廈劏房納入計算,目前有超過20萬市民居住在約11萬個分間單位,而當中只有四成已申請公屋。符合過渡性房屋的要求分甲類與乙類,甲類為公屋輪候冊3年或以上住戶,而乙類則是有其他逼切住屋需要。隨著簡約公屋陸續落成,甲類的需求應可得以逐步緩解。剩下來的過渡性房屋,其實可以借助社福參與的力量,加强發揮賦能上流的功能,幻化成100%專為乙類家庭而設的賦能性社會房屋。而香港的房屋階梯也會因此更為完整。

劏房對家庭的影響,不止於衛生和安全,它還會破壞一個人的尊嚴與動力。而乙類家庭中,不乏願意為自己奮鬥,堅持不依賴援助的家庭。假如社會能為這些家庭提供短期幫助,甚至創造一種「逆貧」文化,這將會是扶貧或建立社會韌性的最佳方向。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