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5-01-02 06:00:00

身份認同 爭議連連

分享:
「龍獅旗」近年屢在示威場面出現。(資料圖片)

「龍獅旗」近年屢在示威場面出現。(資料圖片)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早前公布新一輪港人身份認同調查,發現市民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和重要性評分均上升,但自覺是「中國人」的認同指數則跌至新低,調查結果再掀爭議。香港回歸17年,人心未全面回歸是不爭事實,輿論認為緣於中港兩地文化及價值觀差異,有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應加強公民教育,教育界亦有聲音提出將中史列為必修科;要解決涉及港人「離心」的問題,且看特區政府如何處理這個燙手山芋。

 

 

 

 

香港市民需要一個「文明人」的身份

最近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調查顯示,受訪者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指數跌新低,足以證明香港雖然回歸,但人心依然未回歸。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更隨著雨傘運動後跌至新低,由中央和特區政府漠視香港市民持續近三個月的民主運動開始,就清楚知道中央將失去一整代香港人的認同,而實況就反映在香港市民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指數跌到新低。

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去年8月31日公布決定,為「普選」設下三重大閘,提委會需要按照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組成,保留所有功能組別(四大界別);提名門檻為過半數提委會委員支持;提委會只提名2至3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這個落閘決定下的普選必然是一個有篩選的假普選,完全與香港市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相違背。

Ad Block

為抗議這個落閘決定,學聯發動罷課,學生發動闖入公民廣場,市民湧出馬路公民抗命,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引發持續的雨傘佔領行動,及後大批市民被捕及受傷。當市民甘願付上沉重代價去表達強烈的民主訴求時,中央及特區政府卻依然無動於衷,以警察及黑勢力等暴力企圖嚇怕香港市民,試問香港市民又如何能對回歸「中國人」的身份有所認同?

說到底這個身份認同其實涉及了文化認同的層面,是建基於一種在社會上的各種價值觀,而非只是建基於膚淺如中央所強調情感上同胞「血濃於水」的身份認同。從中國內地劉曉波、李旺陽、趙連海及艾未未等被政治打壓事件都在香港引起極大反應來看,清楚顯示香港市民對中國大陸民運人士的支持,更顯示對普世價值的追求。中央要香港市民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有所提升,就先讓國家變得文明,在普世價值上更貼近香港市民。香港市民要的不只流於「中國人」或「香港人」的身份,而是要一個「文明人」的身份。

Ad Block

社民連秘書長陳德章

 

 

 

殖民後遺 缺尋根念

香港受英國殖民管治了155年,這段歷史影響到港人普遍缺乏「歸屬」意識的思考力,亦未能充分了解「民族」與「國家」的定義和之間的關連,導致在自我身份辨別問題上成了爭端。

回歸後,發生多宗中港衝突事件,激化了兩地之間的思想矛盾,加上內地經濟急劇起飛,大陸與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差異大幅收窄,這樣又引發了港人會被邊緣化論,再有最近期的政改爭拗,這些爭議也掀起了一撮香港人關注「身份認同」的誘因。

Ad Block

那項港大民調結果指出,「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認同指數得分為多年來的最低點,但筆者發現這三項指數的遞減幅度極微,而且受訪者稱自己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指數得分並不是歷年之冠,只是回升至一年前水平,如此說來,結果已反映出政改爭拗沒有大幅改變民意的取態。另外,問卷內容沒有為這6個選項作出定義說明,那麼受訪者是否明白選項的分別?

筆者認為,基於香港特殊的歷史背景,剛回歸祖國17年,港人對於戶籍、國籍和種族的理解是相對薄弱的,特區政府除了疏導民生問題之外,亦應加緊推動公民教育的工作進度,恢復中國歷史為必修科,提高青年人對中華民族的認識,擴闊港人的思考層面,長遠提升在社會議題上達至共識的效益。

Ad Block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張國樑

 

Ad Block Ad Block
留言專區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