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01 04:30:32
日報

香港唯一的漢墓博物館

分享:
香港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香港李鄭屋漢墓

香港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香港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大家自小就耳熟能詳的古跡,但真正去過的人並不多。

古墓建於東漢時期,墓室呈「十」字形布局,由四個墓室及羨道組成,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當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58件文物,包括33件完整器物,如陶屋模型、不同類型的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1955年香港政府計畫在長沙灣的李屋村和鄭屋村興建公屋徙置大廈,無意中發現了這個東漢古墓。工程人員發現後馬上停工,政府找到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英國漢學家林仰山(F. S. Drake)教授帶領學生前往發掘和研究,並建議政府保留這香港唯一的漢代墓葬。城市開發過程中的考古遺址得以原地保留,是文物保護的最高原則,在當年來說全世界都罕見,而香港卻是創了先河,70年後回看還是非常難得。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

磚室墓始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及以後。墓室由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和厚5釐米的磚塊砌成。大部分墓磚為素面,但有部分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等刻字。

番禺是廣州的舊稱,從秦始皇平定南越開始設縣,到三國吳時才有廣州這名字。「薜師」可能是製造墓磚工匠的名字;按《禮記·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意思是工匠留名是保證質量的一種手段,出了問題可以追責。

至於墓主身份一直是個謎,有說是鹽官,有說是避難到嶺南邊陲的貴族;更有可能是駐足在嶺南,專門為皇帝和宮廷搜羅征集奇花異草、山珍百味的「圃羞官」,就像《長安的荔枝》裏的荔枝使李善德。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