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2-07-01 04:30:07
日報

香港的精神 去殖與愛國

分享:
香港的精神 去殖與愛國

1997年香港回歸時,舉國歡慶,民族主義自豪感與國家統一的共同成就感得以集體釋放。但與彼時回歸並存的是泛民主派陣營「民主回歸論」中的附條件與附期限的保留性質,部分香港人的「移民」動向以及香港社會對國家體制、經濟地位與香港繁榮穩定前景的滿腹狐疑。從香港回歸帶來的憲制秩序與身份秩序變動來看,香港社會本質上必然存在一個「去殖民化」和「人心回歸」的文化政治環節,並由此牢固確立「愛國愛港」的身份認同與政治價值觀。

2022年,香港回歸25周年,距離2019年修例黑暴之亂未遠,香港依然存在「移民」動向(以新BNO最為典型),新選制下的民主選舉並未與香港社會廣泛基礎完成深切溝通,投票率難題和反對派政治轉型難題未得破解,而來自美西方勢力的非法制裁則凸顯了西方體系對「一國兩制」結構性走向的抵制和干預。港獨國際路線和外部勢力持續干預,預示著香港「一國兩制」下一個25年的管治與發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香港「人心回歸」才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社會與文化建設課題,但在殖民主義及其彌散性的社會文化影響下,這一課題之規範性與結構性破解並非易事,持續挑戰著中央管治智慧和特區自治能力。

非殖民地的去殖民化 

香港回歸以來,香港是不是殖民地,港英殖民主義如何看待,香港要不要以及如何「去殖民化」,這些問題觸及了「一國兩制」法理學的前提以及「愛國者治港」的基礎層面。中國官方一再宣稱香港不是殖民地,並以香港被移出「非殖民化」名單為據,但中央又會嚴厲批評香港殘餘的殖民主義,提出「去殖民化」的政治命題。如何理解香港作為「非殖民地」的「去殖民化」問題?為甚麼破殖民地易,而破殖民主義難?這是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須予澄清的基本問題,也是下一個25年需要面對和結構性解決的基本問題。

按照中央的官方定義,香港不是殖民地。按照英國殖民地部的管理檔案,香港就是殖民地,甚至是直轄模式的模範殖民地。按照香港社會與香港人的歷史記憶和生活習慣,殖民地標誌無處不在,殖民主義彌漫於社會文化的空氣之中。香港社會是英國作為「日不落」的全球殖民帝國進行典範建構的對象,其制度之完備、觀念之體系化及價值觀影響之深刻程度,在在構成香港「人心回歸」的關山阻隔。從歷次社會運動中香港人搖晃的港英殖民旗幟,到新BNO制度下香港人的移民趨勢,再到港獨國際路線和英國等西方勢力的持續干預,這裡面的精神紐帶仍然是殖民主義及其擴展化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認同。僅僅依據國際法文件和程序否定香港的殖民地身份,並不能消除香港彌漫性的殖民主義及其深刻危害性。

Ad Block

香港的殖民地認知問題是「一國兩制」法理學及香港社會歷史觀的前提性問題。1970年代,香港被移出「非殖民化」名單,避免了走向自決獨立的道路,為香港回歸作了必要的國際法準備,也杜絕了英國當局操弄香港獨立議題。香港不是殖民地,是香港觀念矯正的重要一環。但否定香港的殖民地法律屬性,不等於否定英國對香港的實際殖民統治存在及其殘酷壓迫性質。香港的「去殖民化」,本質是「去殖民主義化」而不是「去殖民地化」,是一種從精神到制度的規範檢討和重塑。1997年香港回歸時曾有過「法律適應化」,具有「去殖民化」的性質和作用,但不夠完整深入,觸及面與改變效果非常有限,留下巨大隱患。

Ad Block

從歷史觀來看,香港社會並存著「殖民史觀」、「本土史觀」和「愛國愛港史觀」,前兩者雜糅綜合,對「愛國愛港史觀」構成社會文化上的規範性壓制與價值批判。愛國愛港力量痛感在香港的話語權和文化領導權缺位,根源就在這裡。香港人的國家認同遭受殖民統治過程及殖民主義毒害和扭曲,「愛國者治港」的社會政治基礎並不牢固。否定香港的殖民地屬性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以「愛國者治港」為根本原則對香港社會進行觀念再教育和認同重塑,清理殖民主義的毒素和危害性,幫助香港社會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認同架構。這一撥亂反正的過程才剛剛開始。

Ad Block

港英殖民主義的精神工程

港英當局的殖民主義對香港意識形態和認同架構進行了長期塑造和控制,其精神工程體系影響極其深遠:

其一,殖民主義教育體系有意淡化割裂中國完整的歷史與文明,將「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對立,割裂香港社會華人群體對祖國的認知和認同;

其二,殖民當局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進行改造和再定位,從殖民統治時期的「殖民臣民」切換為香港回歸後的「世界公民」,始終回避和阻斷香港人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教育;

其三,香港回歸後的教育主管部門某些負責人與香港教育界不僅未能承擔起「國民教育」政策制定與體系化推行的責任,反而放任秉承殖民主義教育理念和文化價值觀的「教協」及相當一部分本土「黃絲」教師以所謂通識教育、世界公民、公民抗命、時代革命等反國家與反法治的激進思潮荼毒青少年學生,煽動「港版顏色革命」,破壞「一國兩制」制度根基,甚至提出為西方而戰的荒謬口號;

Ad Block

其四,台灣當局特別是台獨勢力對香港本土主義及其政治思潮激進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長期在港進行文化與政治滲透,利用香港社會群體中「仇共反共」的逃港力量及其社會網路展開對抗中國大陸及其主體政治制度的教育、文化與身份建構,構成對殖民主義一定層面的協同效應,共同對抗符合「一國兩制」要求的「愛國愛港史觀」和中央管治權。

對治殖民主義的只能是愛國主義。香港回歸以來,23條國安立法與國民教育改革,其文化本質就是「去殖民化」,但遭到香港公民社會的嚴厲抵制和精神批判。這就造成了「愛國愛港」史觀與文化領導權被虛置,大行其道的是港英殖民主義及其彌漫性的價值和制度元素。固然,「一國兩制」允許香港保留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但這種保留由於是在全新的國家前提與憲制秩序下展開,因此絕不可能是100%,而必須根據「一國兩制」的法理與國家利益進行選擇性保留和引導。有些觀點認為既然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就無需進行「去殖民化」,顯然是誤解了「一國兩制」的初心和法理,並將香港當作了「完全自治體」。

Ad Block

下一個25年:愛國愛港的歷史正義

除了殖民地歷史身份與殖民主義毒素清理之外,香港的觀念矯正工作還觸及到更廣泛的法理與價值觀層面:其一,「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層面,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作為有機整體來理解,「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其二,中央管治權層面,中央權力不限於國防和外交,而是以「全面管治權」進行重新定位和制度調整;其三,融合發展層面,兩制與兩地不再是彼此隔離,而是在國家的主體戰略框架下相向而行,從眾多紛繁複雜的差異性中確立起共同目標和國家秩序應有的「一」,香港從政府理念到社會心態正在適應這一認知框架的結構性演變,「北部都會區」就是典型風向標;其四,「五十年不變」的哲學理解層面,這不是指香港一切都好,一切都不變,而是基本原則與框架不變,但需要根據香港發展和國家利益需要進行針對性改革,向好的方向演變,而只有變與不變的動態辯證結合與平衡,才能最終實現五十年之後也不用變。

Ad Block

在香港基礎性的觀念認知層面,殖民主義的歷史存在與危害性尚需進一步挖掘、教育和普及化,「一國兩制」基本法理關係及其制度保障體系還需要鞏固和發展,香港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發展大局「知難行亦難」,「五十年不變」中的變與不變的辯證平衡及其價值觀的宏觀矯正並非朝夕間事。因此,這些觀念教育和矯正的主要方向仍需堅持和深化,才能確保「一國兩制」的共識基礎清晰而穩固,實現「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深入人心與行穩致遠。

總之,在下一個25年中,歷史與認同層面的觀念矯正和重構,是香港撥亂反正、凝聚制度共識及社會再出發的深層次檢討和修復,對夯實「一國兩制」法理根基及「愛國者治港」社會政治基礎具有根本重要性。這一系列的觀念檢討與革新,是愛國愛港力量奪取香港社會文化領導權與國民教育主導權的觀念鬥爭過程,也是「愛國者治港」社會政治基礎修復鞏固的政治建構過程。只有認識清楚了香港的非殖民地性質和殖民主義危害性並凝聚塑造強大的社會共識,「一國兩制」才能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和社會文化基礎之上,「一國兩制」下一個25年的新篇章才能有序寫就,香港融入國家之路才能順利展開。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