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21 11:11:00

馬伯庸以笑彈及催淚彈征服讀者

分享:
馬伯庸既風趣又感動人心,是說故事的高手。(作者提供) 50歲的唐玄奘在父母墳前,變回10歲孩子,思念傾瀉而去。(作者提供) 一幅抄錯字的敦煌殘卷,可見小工的絕望和憤怒。(作者提供) 一班高中生匯集全國大學試題,憧憬大學生活,但1937年日軍侵華。粉碎所有盼望。(作者提供)

憑着《長安的荔枝》和《長安十二時辰》而紅遍大江南北的馬伯庸,不愧為鬼才。他在上周末應「一本讀書會」邀請,於會展中心以「歷史中的大與小」演講,一開波便妙語如珠,不斷放笑彈,逗得全場歡笑。他的故事由著名的唐玄裝,講到不知名的民國高中生,橫跨一千年,既熟悉又陌生,既風趣又感人,最後他一句話擊中了我,一陣鼻酸,果然是講故事的高手。

馬伯庸以媽媽逼他「生二攤」揭開演說序幕。

「我有一個兒子,叫馬小煩,2013年生,我不考慮生二攤了」

adblk5

媽媽從小追趕着他完成「人生作業」,上大學時,催他找女朋友、催他結婚、催他生小孩,生了個大的,催他再生一個小的。

「媽呀,我不是趕時間表啊!」聰明的馬伯庸明知講道理沒用,所以就對媽媽描繪一個戲劇性場景,說如果我再生小孩,父母一定疼小的,大的定會失𠖥受冷落,想像一天小的慶祝生日,大的捱冷飯、然後窗門打開,吹得格格作響,大的了無生趣…馬伯庸繪形繪聲,說得搞笑。

馬媽媽被這虛構的駭人情景嚇倒,抱怨說:「你總是用文學天賦來欺負我!」他這一招非常奏效,從此媽媽不敢再提生二攤的事。

「人類進化史。都是用故事、邏輯、情感來激活溝通。第一類常見的,是寓言故事,例如龜兔賽跑,不是為了文學,是為了傳遞訊息。」

馬伯庸以在敦煌洞窟內,發現的臨摹《蘭亭閣序》的殘卷,呈現小工因一再寫錯字而崩潰、憤怒。他又以許多古代留下的平民磚字舉例,道出大時代小人物敢怒不敢言的故事。

最動人是他說唐玄奘的故事。唐玄奘性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人,他家境貧寒,5歲喪母,10歲喪父。13歲隨二哥出家,26歲孤身到印度取經,一去17年走了5萬里路,回國後忙於建寺譯佛經。接近50歲獲唐太宗批准返鄉改葬父母。他在親姐帶領下,相隔四十年重見父母的墳,雜草依依,荒蕪一片,不禁抱住墳傷痛起來,在改葬儀式上,萬人參與,「皆悲慟,觀者流涕」。這位譽滿全國、名流千古的高僧大德,就在父母墳前,頃刻間變回十歲小孩,壓抑了四十年對父母的思念傾瀉而出。

adblk6

馬伯庸是在西安電視台說此故事。節目錄影完畢,小編導靜靜悄悄打電話問候父母。他說,「想念父母」是具有宇宙普通遍性的,能引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最後,馬伯庸拿出一本民國時期由一班高中生,滙編全國大學入學試題大全。他們憧憬美好的大學生活,無私地把辛苦蒐集得來的試題和莘莘學生分享。

「但這一年是1937,是日軍侵略中國的一年。高中生還能入大學嗎?他們的命運如何?」

想到天真高中生理想幻滅,戰死沙場,家破人亡,我不由得眼淚滾滾而流。

adblk7

但因為他們的正直、善良、無私,造就了八年抗戰最終勝利,馬伯庸說。

我欣賞他的尖銳的人性觀察,正在看《長安的荔枝》,非常好看。我也在看馬伯庸之前說深受啟發,由Stefan Sweig的《人類群星閃耀時》,說12個令大歷史轉折的小故事,我瞓身推薦。

馬伯庸狀態大勇,佳作應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