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莫扎特之死》的主角並非天才作曲家莫扎特,而是宮廷典樂大臣薩利埃利。莫扎特是天才,薩利埃利是庸才,在薩利埃利身邊唯唯諾諾的人是蠢才。人世間,天才、庸才和蠢才的分布,大概像「拉曲線」,天才和蠢才在這條曲線的兩端,各佔一小部分,而中間大部分都是庸才。換句話說,庸才就是大多數人。
少數的天才多數不得好死,在庸才主導的世界裡,天才多被排擠,而基於天才無法壓抑自身才華,在艱辛環境中,天才仍會堅持綻放異於常人的才華,直至天妒英才。然而天才也有開懷痛快的時光,當天賦燃燒,天命被履行時,總算痛快活過一場。蠢才也是快樂的,因他從不理解這個世界的複雜,來到世上對他來說只是簡單地生存著,任何人叫他做任何事,只要可繼續生存,他就會快快樂樂地去做。一個人只要蠢得夠徹底,就很容易滿足快樂。
在《莫扎特之死》裡的宮廷典樂大臣薩利埃利之所以這麼痛苦,就是因為他並非蠢才,他設定了人生目標,並且循規蹈矩向目標進發,他渴求比簡單生存著更多更多的東西,最終卻發現原來窮一生也無法到達目標,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變得複雜和荒謬。天才和蠢才不會有妒忌之心,只有庸才,才會嘗到甚麼叫酸溜溜;天才已在頂峰,蠢才看不見頂峰,庸才看到頂峰卻爬不上去,可望而不可及,是大多數人生存的痛苦。
擁有權力的庸才,最喜歡毁滅天才──咦,我說的是《莫扎特之死》劇情,不是誰誰誰,和誰誰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