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23-03-03 04:29:40
日報

學者信譽危機的背後

分享:
學者信譽危機的背後

學者信譽危機的背後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在看到新聞標題「哈佛學者發現XX會致癌」時就信到十足?我沒有數據在手,不過如果要我估,這個「學者信任比率」在近年正不斷下降。這個學者信譽危機背後有幾個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達令大家都可以成為準專家,最近ChatGPT的熱潮已經令不少網民化身成為作家、家庭醫生或金融顧問。另外,學者被發現造假亦可能是令一個原因。

近年學術造假的例子愈來愈多,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廿多年前一篇發表在鼎鼎大名的《刺針》雜誌,有關疫苗與小童自閉症關係的研究。在該篇論文發表後,不少父母都為小朋友應否接種疫苗猶豫。不過,該篇只有12個數據點的研究的結果後來被推翻,而該報告亦被學報下架(學報的編輯更說明「it was utterly clear, without any ambiguity at all, that the statements in the paper were utterly false.」)。除了醫學界之外,心理學和經濟學近年亦不斷有研究被發現有造假的嫌疑,其中有些更是在行內甚有名氣的頂級學者。

這背後的一大原因是行內的「監管機制」大有問題:學術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一篇在學術期刊刊登的文章一般都要經過同行的專家審閱,如果專家們不反對刊登,他們一般會提出一系列問題,研究人員在收到後再作出相應的修改,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後論文才可以有機會被刊登到期刊。

然而,這「嚴謹」的審核過程背後的一個假設是審閱論文的專家都會細閱論文。不過,有研究就故意將有明顯或不明顯錯誤的論文投稿到不同的學術期刊,結果發現當中只有四分一的錯誤會被點出!其中更有高達兩成的評審員連一個錯誤都不能點出!

學報把關不力,學術造假是自然不過的事。到底有甚麼可以挽回大眾對學者的信譽危機?我不知道。大家又有甚麼想法呢?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