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經濟換不到錢流
香港官場近年口口聲聲「無處不旅遊」,從夜市到展覽,從行山到主題打卡,彷彿只要人多就等於有經濟。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也忍不住出聲,指旅遊業對經濟貢獻有限,不如將心力放回金融與物流,反映香港真正優勢。
直接一點,旅客今日來香港不再「血拼」而是「打卡」,有的甚至即日來回,不住酒店不買手袋,影完相就走。這種模式,對本地商戶有幾多實際幫助?夜市開得再夜,燈光再亮,隔個月放煙花,真的可以撐起GDP?政府自我感覺良好,但無視前線結業潮,大家難道心中無數?
其實問題不只是旅客消費力,而是整個宏觀背景已變。旅遊業也好,金融物流也好,全部都要靠「來往世界」維生。當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香港再難像過去一樣扮演中間人,而我們又全方位靠向中國,令香港在國際眼中變得尷尬,昔日的「光環」逐漸黯淡。
你話要由治及興,回到2019年之前的繁榮,是建基於香港的獨特國際定位,而不是靠行山深度遊和夜繽紛。政府如果還要靠搞活動搵存在感,而無視深層結構的轉變,就只能換到人流,換不到真正的錢流。要再出發,靠的不是一條夜市小吃街,而是看清世界趨勢,重新定位香港:我們是世界的交匯點,還是只是中國的窗口?這,才是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