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港第一個成功預測恒生銀行(011)換帥的專欄作家,我似乎有道義和責任去為大眾分析一下這宗新鮮熱辣、震撼全港的私有化新聞。
市場曾幾何時預期周大福集團私有化新世界(017)的機會遠多於滙豐控股(005)私有化恒生,至少我從來沒有聽過(好霸氣的一句)。當然,不少恒生的老員工希望獨立於滙豐,不再做二奶仔這個主觀幻想是行內公開秘密。現時這私有化絕對是反其道而行的極致,有如搬出去的二奶仔被迫重回大宅居住,起居飲食受盡大婆一家密切監視,真係一句「不自由,毋寧死」。無辦法,一切緣於自己表現不佳,大量不良貸款,現在惟有禁錮老宅,避免再行差踏錯,在老宅家中調理數年,再作打算。畢竟恒生內部千瘡百孔,人員過多與業務量不成正比,加上老舊系統和營運模式現在已跟不上時代步伐,過往賴以成功、伴隨企業成長的濃厚人情味,和不計成本效應的貼心服務,在現今疲弱的經營環境可能被認為不合時宜,且看未來幾年如何發展。
這老竇接仔回家案,股票市場已經致用腳投票,滙控宣布以溢價三成私有化恒生,對小股東自然是難以抗拒的誘惑,但滙控的投資者似乎並不理解。現時滙控持有63%恒生,其股價沒有跟隨恒生上升,反而急挫超過6%。儘管滙控決定花費過千億元收購恒生餘下37%股權,背後自然有大量改組計劃,希望削減成本提升效應,同時降低市場對其不良貸款的關注,讓其休養生息。
無論官方如何解說恒生品牌及業務將不受影響,邏輯上究竟能否說得過去?若無轉變,何須私有化呢?相信恒生高質素仝人將會在往後兩年為其他銀行同業提供「源源不絕」的生力軍。筆者更大膽預測,大量有利潤業務將逐漸轉到滙豐,產生更大協同效應,同時盡快降低營運成本。客人一定高興無投訴,畢竟有國際大行服務有如面上貼金,至於豬頭骨或無協同效應業務將繼續保留在恒生。情況有如千禧年初,十三行併入中國銀行體系後,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維持獨立營運,由於服務水平隨著資源減少而未能跟上中銀香港(2388)的高水平發展,加上客戶群重疊,客戶「移情別戀」實屬人之常情。不管安排如何,有心定無意,恒生業務無可避免萎縮,去到一個水平,再將之賣出給國內外經營者將會是較合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