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9-05-24 06:00:00

比較優勢穩佔先,中國超美需最少100年

分享:

昨天使用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去分析貿易戰,簡單點說,如果美國繼續國際產業分工,只控制知識產權、科技、品牌,將低層次工作,如製造業、(部分)服務業等等交給其他地方,那麼,它將可長期/永遠保持競爭力上的優勢。

若中美各自獨立發展,擁有更大市場的中國長遠來看並非壞事。(資料圖片)

若中美各自獨立發展,擁有更大市場的中國長遠來看並非壞事。(資料圖片)


這優勢,就算中國不停偷盜其知識產權,也無法超越,皆因美國可以利用賺回來的資金,進一步開發新技術,這叫做「以戰養戰」。反觀中國沒有市場,就是得到了技術,也沒資金去開發。


因此,這是惡性循環,掌握高端者永遠佔領高地,窮國永沒機會翻身。根據左派理論,西方社會正是用這策略,「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已有幾百年歷史了。


好了,現在假如中國完全斷絕貿易,各自發展科技,那又如何呢?


這在實際上暫未見到有可能發生,但是,推理理論的一種方法,就是把事情推到極端,以得出答案。現實世界由於不夠極端,答案反而是模糊的,我們利用極端處境去分析,得出答案後,把程度作出相應減低,就是一個近真的答案了。


當兩個市場分割,獨立發展,美國便只剩下「先佔優勢」。這究竟有沒有例子呢?有,就是一百多年前的歐洲和美國。


當時的歐洲技術遠遠超過美國,美國仗著市場大得多,經濟總量在1890年成為了世界第一。然而,美國太遠,和歐洲的互相影響(以今天標準來看)並不多。有一個故事,說德國人在二戰之後,發現美國車實在太糟了,掩嘴偷笑,一舉攻陷了美國市場。

adblk6


一戰後,美國經濟遠超歐洲,理由只是市場大,得以用量產來降低成本,論到技術質量,以至於高科技研發,仍然遠遠不及。


它是在二戰後,科研和技術才超過了歐洲,這還得有賴於從戰前開始,已接納了很多來自歐洲的高科技移民,如愛因斯坦,至於戰後從德國搶來的大量專家如馮布隆,更不在話下了。


如此說來,中美各自獨立發展,而由於中國擁有更大市場,長遠看來,不一定是壞事,不過今日中國要比,恐怕也不過是1870年的美國,美國倚靠了一戰歐洲的互相廝殺,以及二戰的渾水摸魚,還要用了75年,才追過了歐洲……結論不用說了吧?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