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
在美國,紐約市長選舉結果震驚全球,不單是年輕素人擊敗老將、打破金權政治利益固化的逆轉勝故事,讓專橫政權得到教訓,更是備受歧視族群的突圍示範。結果同時顯示,在經濟困境和貧富懸殊等社會矛盾的死結下,大都會城市政治只會更加極端,難再在兩極化的鐘擺迴轉爭取空間。選民尋求新世代與激進改革領導人,信奉不可能的極端變革,打破傳統政治架構,不錯會帶來新希望但也伴隨明顯挑戰,如果這樣的大都會政治還能有甚麼啟示,就是社會極度撕裂下,物極必反衍生的後遺症。事實上,在其他方面,特朗普政府亦開始出現撞牆的訊號。譬如一場圍繞「特式關稅」的戲碼,正在美國最高法院公演,法官就其動用1977年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於今年4月開徵全球關稅的合法性提出疑問,被坊間解讀為對政府不利;換句話說,徵稅可能無效。問題來了,若「特式關稅」被裁定無效,已徵收的,可以回水又如何回水?以法律手段進行的保護主義、貿易壁壘又會否撤銷,裁決未出,但市場依然無所適從。還好聯邦政府停擺突現曙光,極端纏鬥此路不通,物極必反談判重開,又可當利好消息炒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