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8-11-12 06:00:00

香港經濟學界正式進入熊市

分享:
本港38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明日大嶼」。(資料圖片)

本港38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明日大嶼」。(資料圖片)

香港38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明日大嶼」,相信是近年見報率最高的聯署之一。見報雖多,只可惜內容頗為負面(例如質疑名單上有幾多個學者真正了解事件)。其中幾位有份簽署的學者又跟傳媒解畫,講得比聯署原文更盡,如計劃「無可能輸」、填海土地是「萬能麵粉」等等。
 

經濟學者今次支持政府,對上一次的大規模聯署卻是反對政府。據兩次都有參與的雷鼎鳴教授憶述,1993年港英政府打算推出「隨收隨支」形式的「老人金」,於是1994年9月有78名以經濟學者為主的學者刊登聯署反對,改變了輿論方向。結果,政府在1995年1月宣布放棄計劃,同年3月要立法局敦促政府設立強積金制度。

上次成功爭取強積金,今次又能否幫助填海成事?時移世易,經濟學者在香港形象不可同日而語。除滿口成本效益,近年活躍於傳媒的香港經濟學者又大多親建制,觀點看法跟政府和阿爺接近,政治立場鮮明。今次在幾乎憑空估算情況下搶先下注支持,跟經濟學者重視實證和數據的專業形象有點衝突,形象難免再打折扣(當然,在沒有數據情況下大力反對的經濟學者,也一樣說不過去)。

香港經濟學界正式進入熊市,形象低迷。為改善同行形象出一分力,我想將討論帶回到土地供應的一個基本問題。

聯署被批評得最多的,是賣地收入估算太樂觀。姚松炎教授就指「若果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商業樓面面積供應過剩,將可能導致寫字樓價格下跌,而令賣地收入減少」,本土研究社的陳劍青亦在節目中引用「邊際遞減定律」證明填出來的商業地價會「好低」。與此同時,同一班批評者又認為增加土地供應不會令樓價下跌,因「炒家」還是會繼續炒,土地只會用來起昂貴的劏房和豪宅。就如姚教授分析,「土地供應增加不一定壓抑寫字樓售價,因發展商根本可以不買地,正如麵粉供應增加不一定降低麵包價格」。

即是說,增加土地供應令地價下跌,但發展商無論地價有幾平都堅持不買地,以致樓價持續高企,一方面政府賣地收入低蝕大本,一方面市民仍要捱貴樓,形成雙輸局面。問題是這局面有違常理。若果賣樓可賣高價,地價為何不會升?若果地價下調,樓價又為何不會跌?作為一個堅持邏輯一致的經濟學者,我認為「明日土嶼」的一個主要挑戰,正正是有可能輸,要在解決土地問題和保障政府收入之間取得平衡。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