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07-22 04:30:00
日報

兒時曾受感染 誘發風濕性心臟病

分享:
健康的成年人不會有心臟雜音,如有此症狀,應接受超聲波檢查,了解是否風濕性心臟病或其他原因。

健康的成年人不會有心臟雜音,如有此症狀,應接受超聲波檢查,了解是否風濕性心臟病或其他原因。

在芸芸心臟病之中,市民最認識的必然是冠心病,成因乃由血管堵塞所致。其實心臟病可因感染而起,除了現時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原來不少成人或中年人於兒時受其他感染而不自知,長大後才出現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可導致心瓣膜發炎,令血管逆流或收窄。

風濕性心臟病可導致心瓣膜發炎,令血管逆流或收窄。

心臟科專科醫生張玲玲指,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多數於5至15歲時受過感染,例如是A型β溶血性鏈球菌,可出現上呼吸道症狀,例如發燒及喉嚨痛等,約二至四星期後才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全身性炎症。「每個患者受影響的位置皆不同,有人皮膚出現移動性斑疹或皮下結節,亦有人中樞神經受損,導致不由自主的手腳抽搐。病菌可能會漸漸侵入心臟,形成風濕性心臟病,於10至20年後發作。」此病可引致各種心臟疾病,所以30至40歲的人士如無故有心臟雜音或其他症狀,便應盡快求診。

抗生素可治療
張玲玲表示,本地鮮有新增感染個案,典型病例已不常見;目前的患者皆是以前曾受感染,「香港昔日衛生條件未如理想,而且對此病認知不足,患者即使受到感染,影響心臟也不知道。直到成年病發,估計早於兒童或少年時代受感染。」另外,以前抗生素未普及,所以難以幫助患者;今時今日,若懷疑患者曾感染病菌,可以抹片種菌或抽血了解有否抗體,再以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已可治療。

心臟提早老化
如不幸受到感染並缺乏治療,由於心臟或心瓣受損,患者日後很大可能出現心瓣膜發炎,令二尖瓣變厚、動脈鈣化或堵塞,形成血管堵塞或血液倒流,導致心臟提早老化,於壯年出現心房顫動,增加中風危機;此外亦可能發生心包發炎、心肌炎或急性血管炎等心血管疾病。張玲玲解釋,冠心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身上,因此若然40歲以下人士有心臟雜音,甚至感到氣促或心悸,醫生便會特別留意是否與風濕性心臟病有關。「有患者直到心臟衰竭才知道有風濕性心臟病,因此如能及早發現早期症狀,便可透過心電圖了解心室有否放大,或是否有心房顫動,決定是否進一步作超聲波檢查。」

 

張玲玲指如患者於早期確診及治療,便可避免繁複的手術程序。

張玲玲指如患者於早期確診及治療,便可避免繁複的手術程序。

更換人工心瓣
張玲玲指出,患者確診後須接受密切監察,如果病情輕微,可隔3至5年才作超聲波檢查;若心臟或心瓣有中度程度受損,便要每年檢查;至於病情嚴重者,更要每半年檢查一次,「假如心瓣已有病變,傳統治療方法是更換機械心瓣,術後患者須長期服用薄血丸;不宜使用薄血丸的患者,例如孕婦,則可選擇動物性心瓣。現時更換人工心瓣手術已有微創方式,可縮短復原時間。至於有心律不正的患者,也要服用薄血丸來預防中風。」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