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09-15 04:30:00
日報

孤獨、抑鬱 致認知障礙症惡化

分享:

在香港認知障礙症相當普遍,每10名70歲以上人士,就有一名患者,並成為2018年十大致命原因的第7位。疫情之下,患者情況可能急劇變差,若患者不幸染上新冠肺炎,死亡率更為一般人的2.6倍,不容掉以輕心! 
 

疫情肆虐,日間長者中心暫停服務,院舍謝絕探訪,加上社交隔離措施,或令長者產生孤獨感,繼而有焦慮和抑鬱情緒,這些都是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因素,又或使患者情況變差。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生雷永昌,引述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去年的分析研究,發現孤獨感可增加認知障礙症風險達26%之高,「建議照顧者多留意長者情況有否出現變化,如變得悲觀、睡眠質素和胃口變差等;親友也不妨多聯繫長者,助其減低孤獨感,也可了解情況,如持續出現症狀或明顯影響生活,就應尋求醫生意見。」

(左起)霍偉明、陳鎮中、陳漢威和雷永昌。

(左起)霍偉明、陳鎮中、陳漢威和雷永昌。

非一般染疫症狀
萬一認知障礙症患者染上新冠肺炎,除一般發燒、上呼吸道症狀外,亦可能有精神錯亂、迷路、跌倒等非一般病徵,香港大學名譽臨床教授、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漢威教授續指,「他們很多時病情比較嚴重,而且較易患上中風,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因此疫情期間,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時應避免到人多高危地方,如外出用餐,尤其臨近中秋佳節。在家也應盡量做足預防措施,以及可多做益智活動及如下棋、打麻雀,以及簡單運動。留意社區日間照顧服務的開放時間、使用遠程醫療解決覆診問題,都可幫助患者保持狀態。」


提升診斷準確度
診斷認知障礙症,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認為要從病因、行為及精神症狀、倒退程度及照顧者狀態,多方面作評估及制訂治療方案,「當中病因多為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佔所有個案的八成。傳統上會用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檢視腦部的海馬體退化程度和白質病變程度,但以2D影像估計3D的腦部或出現誤差;最新的自動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系統,就可建構患者腦部3D影像,得知腦部各部分的容積改變及白質病變實際容量,再結合大數據和AI分析,計算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概率,助醫生作更準確診斷。」

患者的記憶、定向、語言、計算和執行等方面的能力會下降,行為上亦容易激動、失控、尖叫、發脾氣等。

患者的記憶、定向、語言、計算和執行等方面的能力會下降,行為上亦容易激動、失控、尖叫、發脾氣等。

早介入可逆轉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成因則與中風有關,或由慢性腦血管栓塞引起,故患者退化速度較難預測,幸而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霍偉明表示這類型認知障礙症可以預防,部分早期患者更可將情況逆轉,「風險因素包括三高、心血管病、心房纖顫、肥胖、缺乏運動、酗酒和吸煙,因此維持健康生活,勤做運動可大大減低發病風險。」此外,及早介入治療亦有好處,「約10%至15%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會在一年內發展為認知障礙症,若透過認知訓練和改善生活習慣,或可使情況逆轉,減低發病率,改善認知能力,延緩衰退,延遲入住老人院舍,也可減低照顧者的情緒壓力。」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