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10-06 16:20:00

施政報告丨修例免轉介接受職業治療 到底「職業治療」包啲乜?

分享:
施政報告指包括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讓市民選擇直接接受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醫療專業服務,避免延誤治療。(互聯網圖片)

施政報告指包括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讓市民選擇直接接受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醫療專業服務,避免延誤治療。(互聯網圖片)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中,在醫療人手方面指出要強化其他醫療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特別是在基層醫療方面)的角色。其中會跟進2017年發表《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多項建議,包括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讓市民選擇直接接受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醫療專業服務,避免延誤治療。

大眾很多時會將「職業治療」跟「物理治療」兩者相提並論,甚至混為一談。大抵從字面解釋,誤以為「職業治療」即是跟打工仔職業有關,例如當廚師工傷扭傷手腕,就要找職業治療師做物理治療云云。但實情並非如此,趁今次小編同大家解釋何謂「職業治療」。

「職業治療」簡稱OT 但跟超時工作無關!

為何「職業治療」簡稱「OT」呢?皆因職業治療英文叫Occupational Therapy咁解。根據香港職業治療學會解釋,職業治療中的「職業」,是指有目的地使用時間和精力在自理、工作及休閒等活動上,因此不止關打工仔事,兒童或老人也有需要接受OT(所以不是超時工作)。原來職業治療是使用治療性活動,增加各類接受治療人士在自理、工作及休閒活動上的獨立能力;促進發展及預防殘疾,包括環境運用和改良,從而提升接受治療人士的獨立自主力及生活素質。職業治療的對象包括因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障礙、發展遲緩、學習障礙、老化或社會文化環境不利等因素而導致執行個人的活動或參與社會的能力受限者。而近年比較有趣的例子,就是職業治療師透過打麻雀活動,協助中風康復者強化大腦記憶力和上肢協調能力。

兩次世界大戰 令「職業治療」遍地開花

職業治療概念在20世紀初出現,最早於1892年12月由精神科醫生Adolf Myer提出這種概念。當時社會上一旦有精神病和傳染病人,就會直接關進療養院與世隔絕,直至康復為止。然而醫護認為單純藥物和休息,未能讓患者重投社會,發現如配合特定活動,結果可提升病患的身心健康。因此在1917年,美國國家職能治療促進會(NSPOT)成立(現稱美國職業治療學會AOTA),職業治療正式開始。

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職業治療最早以「重建輔助員」(reconstruction aides)幫助傷員重建生活,後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職業治療迅速在歐美西方國家發展,成為一門醫療專業。

「職業治療」可分生理障礙、兒童與心理障礙3種職業治療

生理障礙職業治療
生理障礙職業治療,主要是以腦中風、腦血管病變、腦腫瘤、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等生理疾患為主,亦有如骨折、手部外傷、人工關節置換、截肢、燒燙傷、神經系統病變、肌肉骨骼系統問題、退化性疾病、心臟疾病、認知障礙症、巴金森氏症等病患。

兒童職業治療
兒童職業治療針對腦性麻痺、身心發展遲緩、染色體異常、肌肉萎縮、腦傷、脊髓損傷或身體病弱、感覺統合障礙、學習障礙、自閉症、智能障礙、ADHD、行為及情緒障礙等的個案。

心理障礙職業治療
心理障礙職業治療,是針對短暫、永久或發展性障礙人士的一種康復治療。在精神病復康過程中,職業治療師會協助精神病患者改善身心功能,增強其抗逆力;學習適應生活所需的習慣和技能,從而發揮其潛質,盡展所長。最終目標是恢復病患者的獨立能力及自信,重新融入生活。

職業治療師會透過評估、觀察和會談,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功能,然後透過一連串特別設計活動,讓患者改善各種生活技能、心態,以健全生活。有時職業治療師亦會透過各式輔助工具甚至義肢等設備,來改善患者的活動機能。

基於上述3大範疇,可以想像職業治療師並非獨立行事,而是針對3類患者,跟包括內、外科、老人科、兒科、精神科、腦神經外科等專科醫療團隊合作,協助患者重投社會。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