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9-12 16:15:00

酷熱天氣丨體感溫度隨時飆逾40℃ 身體如何提你補水?而非「見字飲水」!

分享:
高空反氣旋為香港帶來普遍高溫天氣,連日酷熱非常,容易中暑。(互聯網圖片)

高空反氣旋為香港帶來普遍高溫天氣,連日酷熱非常,容易中暑。(互聯網圖片)

熱帶氣旋康森與燦都在南海分途出擊,雖然香港有「力牆」保護毋須掛風球,但高空反氣旋為香港帶來普遍高溫天氣,連日酷熱非常,無論戶外還是室內都容易因缺水觸發中暑風險,對長期病患、長者和小童來說尤其危險。原來戶外溫度不同於人體所感受的溫度,容易令人忽略;加上近年網絡「見字飲水」風潮,大家不必「真的」待見到「飲水post」才補充水分,人體本來就有不同的生理訊號,提醒大家是時候補充流失水分!

酷熱天氣 甚麼是「體感溫度」?

體感溫度是指將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轉換成同等之溫度。原來除了氣溫外,空氣濕度與密度對熱的吸收會受到影響;風速的大小也能改變人體表面接觸到空氣的分量。以夏天為例,如果身處空間空氣愈侷促、相對濕度愈高、風力帶來的熱氣愈多,或者微弱風力令熱氣難以排走時,身體所感受的溫度便會愈高。
體感溫度的計算方程式:
體感溫度(°C)=溫度(°C)-2√風速(公尺/每秒)
以今天星期日下午3時為例,戶外氣溫為34°C、相對濕度為58%,那麼人體的體感溫度便已經是41.4°C!對於排汗降溫能力低的人來說,就算身處室內都可以低燒、中暑甚至熱死,因此大家別小看溫度、濕度和風速的變化。

身體6大訊號提你飲水 唔使靠「見字飲水」

近年網絡有不同挑戰,提醒大家「見字飲水」。其實人體有多個生理反應和訊號,提醒大家需要補充水分:

  1. 心跳加速或心悸:戶外活動當身體水分不足時,心臟為了補償因缺水而減少的血液,會跳動得比平時更快,因此在炎熱環境下如出現莫名的心悸,應暫停活動補充水分,心跳便會恢復緩和。
  2. 頭痛或頭暈:血液會因缺水而減少,或影響到達頭部的血液量引起暈眩,尤其是變換姿勢時更易出現,只要補充水分令血液增恢復正常,頭暈的情況即時會有改善。另外,大腦有80%是水分,如果長時間缺水會令腦細胞出現萎縮,加上攜帶氧氣的血液供應予大腦變慢變少,兩種情況均會引起頭痛。
  3. 疲倦:飲水少會減低攜帶氧氣的血液循環,身體不同器官缺乏氧氣工作,便會引起身體疲倦乏力的情況。
  4. 尿味和尿色變濃:身體缺乏水分幫助排走體內廢物,會令尿液成分濃縮,顏色變深,加上味道重,反映缺水。而且濃縮尿液會刺激膀胱內壁,更易尿急和尿頻,嚴重可導致腎石或尿道發炎。若飲水量夠,尿液會呈現透明微黃,且味道不至於太重。
  5. 舌苔乾澀變白:睇中醫最常見到醫師以舌苔來辨別身體是否燥熱缺水。那是由於夠水情況下,舌頭會紅潤濕潤,如果乾澀會增加舌頭孳生細菌的機率,從而有口臭問題。
  6. 手背皮膚鬆弛:捏一捏手背的皮膚,如果皺紋遲遲不消,就反映皮膚的保濕力不夠,需要多喝水,因為身體愈缺水,皮膚的回彈力也會愈差。
補水有法,唔好「臨渴抱佛腳」。(互聯網圖片)

補水有法,唔好「臨渴抱佛腳」。(互聯網圖片)

每日8杯水 咁應該點飲最有效?

其實飲水不要待口渴才補充,也不能一口氣「灌水」,這樣對腎臟增加負擔,身體未及時吸收水分前已因為尿急而排走,「飲完無用」。記住每隔一至兩小時,慢飲一杯200毫升室溫或暖清水,讓身體有效吸收;至於出現口渴反應才飲水,已代表已流失了接近1公斤水分。此外都市人愈來愈喜歡以茶代水,其實飲茶是會愈飲愈口渴,那是由於茶類會導致人體內的鈉流失,也具利尿作用,如果以茶代替補充水分,只會一直飲一直排尿,補水變成排水。

常言道:「每日8杯水」。那是人體日常作息的籠統講法,未計好像近日暑熱天氣增加水分流失、戶外運動等的額外情況。基本上50公斤成年人每日應飲1.75公升水;70公斤成年人則是2.45公升,如果以每日8杯水來平均分配,前者每杯約220毫升,後者每杯約310毫升。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