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心臟病
2021-04-28 04:30:00
日報

房顫可致心衰竭 50歲後應勤檢心臟

分享:

很多人對心血管健康有一定認識,但未必清楚正常的心律對心臟健康也非常重要,例如「早搏」、「心房顫動」等心律問題。原來心房顫動並不罕見,尤其50歲以上人士,有2%至3%會患上此症;80歲以後,更躍升至10%。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心臟科顧問醫生馮永康表示,心房顫動人士中風及心衰竭風險高,提醒本身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冠心病、心肌炎、心瓣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人士,如出現心悸、心絞痛、頭暈、昏厥、疲累、氣促及運動耐力減低等症狀,最好盡快求醫。


無病徵難察覺
馮永康指出,正常的心跳稱為「竇性心律」,左右心房和心室會規律地收放和跳動,心跳的間距平均;即使做運動時,心律也有其恆常的節奏。可是有些人會出現早搏,即是兩下心跳間多了一下;或是心房顫動,心臟不是一下一下有規律地跳,而是紊亂地震動。「部分病人可能感到心臟突然大力跳一下,或是『窒下窒下』。」上述兩種心律毛病如屬初期,有可能未有病徵浮現,病人於早期難以察覺。


隱形炸彈
心房顫動常見於長者,患者中風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5至7倍,心衰竭風險亦比正常人高3至5倍。馮永康解釋,「房顫病人的心血管血流較慢,加上血液容易凝成血塊,如堵塞腦血管,便會引致中風。另外,由於心臟經常不規則急速顫動,有時可達每分鐘跳160至170下,長期如此,心臟功能會逐漸減弱,病人會感到疲累、氣促和出現腳腫等症狀。」早期的心律問題是「隱形炸彈」,患者難以察覺,或是患者有心悸等症狀,但馮永康指很多病人求醫時症狀消失,便不了了之,「此時可接受不同形式的心電圖檢查,找出不正常心跳,幫助斷症。」

馮永康指心導管消融術可減低房顫而導致的死亡風險。

馮永康指心導管消融術可減低房顫而導致的死亡風險。

消融術減死亡風險
如心房顫動較為輕微,可先觀察以及服用由醫生處方的薄血藥。很多病人覺得要戒口和經常驗血而有所抗拒,但近年新推出的薄血藥已大大減少上述情況,建議病人服藥防止血塊凝結,減低中風機率。

另一種是抗心律失常藥物,但效果並不理想,馮永康認為,「大概只有四成多病人服藥後可完全控制徵狀;用藥2至3年後,可完全控制徵狀的病人更降至二至三成。此外,藥物可令肺、肝或甲狀腺產生毒性,有致命風險。」

現時醫學界認為「心導管消融術」降低死亡率的成效,明顯高於只用藥物治療。馮永康指,「消融術屬微創,醫生由腹股溝或頸部表面植入幼細和具彈性的導管,經血管進入心室,並利用導管找出影響心臟不正常跳動的部分,然後以射頻矯正心臟錯誤的傳輸訊息,控制可引致房顫的不正常電子脈衝。」心導管消融術成功率可達八成,大大降低病人中風危機。

心導管消融術以射頻矯正心臟錯誤的傳輸訊息,控制可引致房顫的不正常電子脈衝。

心導管消融術以射頻矯正心臟錯誤的傳輸訊息,控制可引致房顫的不正常電子脈衝。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