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06-18 04:30:00
日報

臨時醫院 擴大收症準則紓公院壓力 患者情緒不容忽視

分享:
陳文俊(右)稱病房可在短時間內「彈性開閂」;旁為陳曉珊。(莊振邦攝)

陳文俊(右)稱病房可在短時間內「彈性開閂」;旁為陳曉珊。(莊振邦攝)

座落亞洲國際博覽館旁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至今運作近4個月,累計接收約650名病徵輕微的新冠肺炎確診者,目前趁疫情緩和,更會接收「不確定」個案。不過,在病人戰勝病魔之前,情緒問題可能較病徵更嚴重,有醫護人員直言本著「盡做」精神,冀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讓病人抱良好心境打敗疾病。
 

中心今年2月底投入服務,正值K11 MUSEA食肆、健身群組爆發,以及4月初湧現的輸入個案,結果6座病房大樓有5座在首兩個月要相繼啟用。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陳文俊憶述,最高峰單日有138人在7層病房留醫,至前日已降至23人,至今共611人已康復出院。

近月本地疫情緩和,中心現主要接收機場或檢疫酒店的輸入個案。為應對變種病毒,陳文俊稱患者須單獨留醫,除非有關連且帶相同變種病毒,中心本月初亦把接收病人的年齡範圍由16至65歲擴至80歲,以及接收被界定為「不確定」的個案,認為有助紓緩既有急症醫院壓力。

第五波疫情目前難以預測會否出現,但中心仍持續為醫護人員演習和訓練,在現有病房達七、八成入住率後,目前備用的4座大樓將陸續啟用,陳文俊形容病房可在短時間內「彈性開閂」。

Ad Block

病徵輕微雖相對容易治療,但病人的內在情緒問題,卻非一朝一夕可解決。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央護理部資深護師陳曉珊稱,部分病人會自責或擔心連累他人,獨自留醫亦倍感孤單,而無病徵患者更會質疑為何未能出院等。她直言,自己本著「做得到都盡量幫病人」的心態,對病人最重要有耐性,以及要鼓勵、安撫對方。


主動留意病人需要助「團聚」
由於後期以輸入個案為主,部分入境者不懂英語,與醫護言語不通成為常見問題,陳曉珊稱只能靠身體語言簡單交流,如要求病人留深喉唾液或尿液等,有時更要擺出一連串尷尬姿勢。運作初期,她更會盡量安排同國籍病人入住同一病房,冀他們互相支持。她又憶述,有一名本地確診病人突變得食慾不振和經常啜泣,細問下才知悉他擔心幼子確診後要獨自留院。因緣際會下,她知道有醫院能提供家庭隔離病房,最終按程序安排他轉院,父子「團聚」。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